分享到: | 更多 |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大潮中,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对我们党执政的重大考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经济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遇到了什么问题?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破解我国经济发展的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这些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以下是我们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的几点粗浅体会。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摘编》开篇第一句话即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一重要论断开宗明义,鲜明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回应了重大社会关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础;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民要过上美好生活,还要继续付出艰苦努力,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空谈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难以取得好的成效。
对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上也有一些错误认识。一些人说,目前贫富差距是主要矛盾,因此“分好蛋糕比做大蛋糕更重要”,主张分配优先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这种说法不符合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党的十八大提出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为了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不要发展了,也不是要搞杀富济贫式的再分配,而是为了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民群众生活改善不断打下更为雄厚的基础。
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明确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大思路、大方向
把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新常态的概念和判断贯穿了《摘编》各个部分,是我们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建设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基础和关键。
为什么说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和挑战?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呢?
从我们的自身发展看,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国已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决定经济增长的供需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依靠粗放扩张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老路走不通了;经济发展面临结构调整节点,低端产业产能过剩要集中消化,中高端产业要加快发展,过去生产什么都赚钱、生产多少都能卖出去的情况不存在了;经济发展面临动力转换节点,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经济增长需要更多驱动力创新。从外部环境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踏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国际市场的充分有效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贸易发展进入低迷期,这一基本态势意味着我国出口增速拐点已经到来。
这些新变化,说明我国经济已经处于爬坡过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节点。这也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若看不到甚至不愿承认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仍想着过去的粗放型高速发展,习惯于铺摊子、上项目,就跟不上形势了。用老办法即使暂时把速度抬上去了也不会持久,相反会使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积累、激化,最后是总爆发。
综合上述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全局。发展理念是否对头,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好定了。基于这样的认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按照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
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破解我国经济发展难题。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三大失衡”。一是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我国供给体系产能十分强大,但大多数只能满足中低端、低质量、低价格的需求。现在,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但供给体系未能跟进,结果一方面过剩,另一方面不足。二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盈利能力下降,因为缺乏回报,增加的货币资金很多未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而在金融系统自我循环,金融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快速上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比重下降。三是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在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过程中,由于缺乏投资机会,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带动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推高实体经济成本,使回报率不高的实体经济雪上加霜。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量化宽松和“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边际效益递减或不再有效。从全球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经济体推出多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世界经济尚未从国际金融危机阴影中走出来。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对症下药。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彻底抛弃用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再现高增长的想法,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等刺激或抑制需求,推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我国经济发展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产能过剩、库存高企、杠杆偏高、成本过高等问题不解决,只刺激需求,经济拉不上去,即使短期拉上一点,也不可持续。在这种情况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是稳定经济增长的治本良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着力点的重大调整,是化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和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习总书记要求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 | 2015-12-04 |
学好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 2015-12-04 |
开拓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 2015-12-04 |
新发展理念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 | 2015-12-04 |
新发展理念是重大创新 | 2015-12-04 |
创新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 2015-12-04 |
开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时代 | 2015-12-04 |
为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指明方向 | 2015-12-04 |
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新境界 | 2015-12-04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 | 2015-1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