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新脚步 新常态——解读中国经济数据背后的积极信号
张翼//www.workercn.cn2014-05-29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张立群:虽然4月份工业增速比上月略微回落,但在化解产能严重过剩过程中,工业能够保持基本平稳已经不错。中国经济正处在深度结构调整中,去产能、去杠杆、去泡沫是有益于长远发展的,增速有所回落是必须付出的代价。目前,这种回落幅度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经济形势总体平稳。

  记者:中国经济要慢慢适应新常态,不能总是急于增速迅速反弹。但人们也担心经济失速跌破下限影响就业和民生,请问有没有这样的风险?

  祝宝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现在的速度是比较合理的。同时,产能过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房价下跌等等风险,基本上都在控制的范围之内。

  潘建成:从刚刚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出,煤炭行业利润下降达42%;钢铁、有色行业利润分别下降11.3%和5.9%。煤炭需求减弱和高耗能行业回落是化解产能过剩和保护环境、节能减排主动调控的结果,对整个国家来说是积极的信号。

  张立群: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较快推进阶段,消费增长潜力、与之联系的投资增长潜力将是巨大的。同时,我国正处于从简单引进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原始创新的转换阶段,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在这一基础上,中国经济增长率不会出现持续下滑。

  结构调整:经济数据背后的亮点

  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782亿元,同比增长12%。网络消费再次释放出巨大的活力,其中,仅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就达1139亿元,增幅高达52%;民间固定资产投资69540亿元,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4.9%,比1-3月份提高0.1个百分点。

  记者: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顽疾。调整经济结构是本届政府努力追求的目标,从经济数据中能否看出调整结构带来的变化?

  张立群:目前我国第三产业规模已超过第二产业,虽然第三产业没有月度数据,但发展势头应当好于工业。1-4月,投资增速虽仍在回落,但基础设施投资和国家预算资金到位的速度在加快,未来有望稳住;消费名义增速的回落很大程度上受物价涨幅走低影响,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速还比上月微升了0.1个百分点。

  潘建成:从28日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出,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4%,保持较快增长。国有企业因为资源性产业占比例多,所以回落较多,股份制企业利润增长稳定,私营企业利润增长较快。说明企业利润稳定增长,行业结构在优化。整个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不错的。

  今年前四个月,汽车行业利润增长达到28.7%,代表消费结构的升级。目前,我国消费驱动的增长显现启动迹象。通信和IT制造等行业利润增长均达到25%以上,说明企业自主结构升级步伐加快,信息化的需求增长,相关IT和电气设备投资在增长。

  祝宝良:在确定GDP增长7.5%左右目标的基础上,只要就业不滑出下限,物价不超过3.5%的上限,宏观调控政策基本上可保持稳定,就是保持宏观调控的基本定力。

  过去一年多,我们在三个方面守住了底线:一是保障大学生家庭和无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个人就业;二是保障最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水平;三是保证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的金融风险。守住了底线,社会就稳定了,改革就可以推进下去。

  宏观调控:建立经济稳定性和内生动力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进一步硬化节能减排降碳指标、量化任务、强化措施,对今明两年节能减排降碳提出具体要求。2014-2015年,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3.9%以上。《行动方案》提出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等八大举措。

  记者:最近改革的力度比较大,本届政府在改革上特别强调两点:下放行政审批权和财税制度改革。这些改革透露怎样的信号?

  祝宝良:政府陆续推出一些对扩大内需非常有用的政策。比如小微企业减税、棚户区改造、铁路建设投融资改革,还有关于稳定出口的一些政策,以及开放了80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允许民营企业进来投资。同时,对县域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这都是扩大内需的政策。这些政策既有利于长期增加供给,同时也有利于短期增加投资。

  今年以来,财税制度改革推进比较快,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加大;在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上,提出来用短债进行置换,允许部分地方政府发债融资,基础设施项目让民营企业进来。改革红利将逐渐释放。

  张立群:中国经济过去是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下,现在要改变这样的发展模式,更重要的是提高增长质量和内涵。我们的体制和机制要适应这样一个市场竞争的环境,要把铺摊子、上项目、扩张规模的发展模式纠正过来。从制度上也有一些新的变化,包括地方政府领导考核标准中,已经把化解产能过剩列为重要指标。

  潘建成:中国经济需要可持续增长的长跑,不是短跑。所以必须要有长线思维,要全面深化改革。长跑需要积蓄自己的体能,设计好战略,平衡体力,通过战略、技术、战术来充分用好自己的资源。地方政府习惯于通过投资来拉动增长,必须克服中国经济长期形成的这种短视行为。改革转型强调的是消费驱动和创新驱动,这比投资驱动要困难得多。但全体国民都要认识到转型升级对中国经济的重大意义。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是多目标的,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这些目标长期来看是一致的,但短期内可能有矛盾。如何平衡?需要智慧、探索、顶层设计。

  迎战挑战首先要有信心,因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变化,未来前景是好的,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存在;要有耐心,面对复杂局面不能急于求成;要有决心,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回到大规模刺激的老路。必须要咬着牙,挺过阵痛。

  专家观点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尽管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7%到8%的增长仍然是世界最高的,经济增长回归正常是很好的事情。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其中一个潜力点就是创新。中国过去30多年创新少很正常,毕竟起点比发达国家低太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制造业企业,要通过创新走到世界的前沿。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要消除体制机制上的障碍,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改变政府干预太多的问题。通过改革激发各个市场主体投资消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其活力,这样经济增长的动力才是内生的动力,而不是政府掏钱买来的动力。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要找到提质增效的创新出路,重塑国家竞争优势,就不应只局限于将刺激需求作为常规性政策,而更应该重点着眼于改革创新经济制度,矫正要素比价扭曲,降低经济运行的摩擦成本,提高资本产出和要素效率,构建中长期稳定增长的内生机制,走向新的增长模式。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乔虹:过去三年,中国经济增速一直处于一个缓慢下行的通道,但也时有起伏。虽然此过程中总需求偏弱,但由于政府逆周期调控政策的影响,在其后一段时间内,需求强度有所反弹,各类价格指数环比恢复得也很快。(陈恒整理)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