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如何适应“新常态”
新闻观察员 杨亮//www.workercn.cn2014-05-29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CFP

  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同比为7.4%,虽然高于市场预期,但经济下行风险也在加大。习近平总书记近日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分析指出,“新常态”反映了对当前经济时局的冷静研判。宏观地看,“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告别了过去的“高歌猛进”,进入中速增长区间,未来“七上八下”甚至更低一些的增长率可能会成为常态。而与之相伴随,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也成为常态,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利润增速也会放慢。

  面对经济增速放缓,市场对政府是否会像以往一样出台刺激政策来拉抬GDP产生了期待,亦有舆论呼吁放宽货币政策。过去很多年中,经济稍有波动,政策步步紧跟,企业更多要考虑的不是市场风云变幻,而是想尽办法去适应行政之手的舞动。而今,我们提出要相信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就更不能不管住政府“那只手”。

  所以,不难理解,最近一段时间,房地产业救市呼声不断,决策部门却从未正面回应。过去一年间,也鲜有提及房地产调控。问题在于,这种“非常态”的调控,实际上正是一种我们期待已久的新常态。只不过习惯了跟政策风向,等大手刺激之后,一旦行政之手要缩回来,企业和市场,反倒都有些不适应。

  去年以来,国务院已取消和下放了数百项行政审批事项,特别是向民营资本打开市场准入空间、简化企业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等措施,受到了市场的普遍欢迎。国家工商总局日前发布的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报告显示,随着简政放权的落实,今年3月全国新登记注册私营企业同比增长57.6%,4月份又比上月新增近两成,改革已经开始在经济运行中显示出积极效果。

  因此,适应“新常态”并不是说政府面对经济下行可以高枕无忧,而是需要建立经济调控的新手段,切实转变职能,改变对经济的过多干预,让市场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比如,近日推出的新“国九条”提出,遵循市场化的方式建立高效而公平的直接融资市场,将成为未来的改革重点。其中,基建投资有很大一部分将不再来自于银行贷款,而来自于股权、债权、期权等直接融资市场,同时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未来,宏观政策也将扭转以往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通过结构性和多角度的“散射”,向经济肌体定点发力——

  在货币政策方面,日前发布的《2014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在继续强调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首次提出“保持定力,主动作为”这一新提法,除非发生诸如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企业大面积亏损、金融机构负债表严重恶化,央行都会有“定力”地保持住货币政策口径。

  在财政政策方面,财政在“去杠杆”的同时须在总体上压缩投资规模,如增加铁路投资和城市轨道交通投资比重,扶持小微企业和棚户区改造,强化“三农”资金支持力度。与此同时,将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创新地方政府融资方式,建立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和强化预算软约束。

  在产业政策方面,一方面着力放宽市场准入,推动服务业的扩张;另一方面在传统产业尤其是国有垄断企业通过混合所有制方式引入新的竞争因素,更新低层次产业的升级因子。

  与此同时,产业调整与人力资本结构同步进行。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中国高校的改革方向,1200所普通高等院校中未来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此举意味着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将从依赖于劳动力数量、土地规模供应等低端要素优势转向劳动者素质优化、岗位创新能量聚集等高端要素上来,以此推动新的产业结构成功落地。

  当然,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不意味着放弃战术灵活性。经济下行,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大系统脆弱性,如果不能对一些可能的风险点做出及时反应,就可能出现连锁反应。因此,未来在战术上还需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