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京津冀城市圈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的11个地市,共21.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亿多。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纵观历史,京津冀一体化历史演进呈现出一些规律,可为现实提供参询。
从历史来看,北京和天津各有优势,各占先机。北京属于首都,占据政策优势,各类资源集中而紧张,已进入工业化后社会。天津是直辖市,工业集中,交通发达,正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近年来,北京、天津在城市发展中都面临一些困局,大量人口涌入京津,引发交通拥堵、资源紧张、空气污染,这些“大城市病”亟须解决。必须拿出决心,有舍才有得。北京和天津应该发挥所长,互相配合。坚持以京津为主,河北为辅的发展格局,才能顺利推进京津冀一体化。
京津冀一体化要站在最高层面来规划。以前,京津冀一体化主要是以地方层面推动为主,三地各自为政,还存有“只顾自家田,各打小算盘”的想法,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京津冀各个地区的发展基础和条件不同,如北京、天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河北差异比较大,而河北本地各地区经济发展也不一致。京津冀缺乏统一规划,这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站在最高层面来规划京津冀一体化。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市场作用不断增强。早期京津冀由于市场经济不发达,相互之间协同多服从于行政指令,多遵从于行政意志,缺乏活力和效率。比如,河北把矿产、水等自然资源调配到北京,弥补紧缺,为京津供给农副产品,京津企业在河北建立原料基地。这种协作以物资协作为主,属于浅层面协作。改革开放以后,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情况投资和发展,参与区域协作。虽然在一些领域,比如港口、机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共建,仍然主要依靠政府的作用,但总的来看,三地企业在农业、工业、商贸、旅游等领域已展开了广泛的合作,初步形成政府和市场共同主导京津冀一体化的局面。更重要的是,京津冀一体化协作不再局限于物资协作,而在多范围、多领域、多层次全面展开。协同发展理念从互补双赢发展到多边共赢;协同发展的合作主体从政府包办发展到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协同发展领域从单一经济协作发展到经济、社会、文化全方位合作,协同发展模式从项目之“点”到领域之“线”再到全方面之“面”,三地共同参与。如京津冀建设交通一体化网络,联合治沙造林,联合治理空气雾霾、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等,都展现出未来三地协作更加深入的趋势。实现京津冀一体化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作者单位:中央党史研究室)
在加强合作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 2013-05-09 |
京津冀抱团发展“加速度” | 2013-05-09 |
重在产业整合 | 2013-05-09 |
京津冀地脉文脉商脉的相通相融 | 2013-05-09 |
中国处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阶段 | 2013-05-09 |
京津冀一体化直面“三道考题” | 2013-05-09 |
教育,“协同发展”京津冀 | 2013-05-09 |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天津新型产业链 | 2013-05-09 |
依法推进京津冀环境保护一体化 | 2013-05-09 |
树立京津区域金融一体化的品牌 | 2013-05-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