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一次将“稳中求进”作为2015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这不仅是对过去经济工作经验的总结,更是基于新常态下国内经济运行情况作出的战略决策。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做好我区下一步经济工作,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深刻领会中央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牢牢把握中央对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稳中求进。这不仅是自治区准确把握新常态发展趋势作出的战略举措,更对我们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凝聚力量,统筹处理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之间的关系,促进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开创全区新常态下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新常态下,稳中求进具有新内涵。“稳”,是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就业、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进”,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民生改善上取得积极进展。“稳”是前提、是基础,“进”是目的;没有“稳”的“进”是空中楼阁,没有“进”的“稳”相当于原地踏步。只有做到稳中求进,才能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由“量”向“质”的飞跃。
稳中求进,意味着新常态需要坚持发展、主动作为。新常态下,全区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这不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说明我们不再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是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但新常态不等于低速发展,不唯“GDP”,绝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发展。当前,内蒙古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主要矛盾仍是发展不足,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区所有问题的关键,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增速不仅是实现自治区两个翻番目标的需要,也是我区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需要。经过1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区经济与社会已经适应“高增长依赖型”发展速度,经济高速增长成为缓解各类经济问题和社会矛盾的主要方式,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做支撑,扩大就业、提高收入和改善民生就没有物质基础,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也无从谈起。但坚持发展,也不意味着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是要保持经济在一定合理区间运行,为促改革、转方式、调结构腾出空间,推动经济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为此,新常态下,全区经济发展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充分用好我区发展具有的较大回旋余地和巨大潜力,以稳中求进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以稳中求进化解经济发展中的潜在风险,以稳中求进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由“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加速转变。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
适应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需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更好地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和消费的基础作用,使经济稳定增长建立在内需持续扩大的基础上。
(一)在扩大有效投资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
从我区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以及经济外向度等因素分析,扩大有效投入,保持足够的投资强度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仍是拉动我区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为了实现扩内需稳增长,要重点考虑三个问题。
首先,要拓宽投资领域,扩大投资动力源。基础设施供给不足是制约我区发展的主要瓶颈,但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需求潜力。我区公路、铁路密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列入国家规划的高速公路仅建成40%,铁路复线率、电气化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缺少跨流域、跨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市政基础设施还不能适应城市扩容提质的要求。要围绕补短板,利用当前建设成本较低的有利时机,加大在公路、铁路、机场、水利、市政方面的投资建设力度,谋划实施一批重点交通运输通道、能源外送通道和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开工建设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的基础设施工程,切实提高发展保障能力。此外,还要从调结构入手,推进实施一批传统产业延伸升级项目,承接一批产业转移项目,谋划新上一批新兴产业项目,促进产业规模扩大和素质提升。对于我区而言,民生性、公共消费型基础设施建设、已有产能的优化升级,教育、文化、健康、旅游等消费领域以及生态环保建设投资都具备较大增长潜力。因此,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继续扩大“三农三牧”、社会事业、市政建设、生态环保等领域投资,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
其次,要考虑拓宽融资渠道,化解项目资金困境。新常态下,解决好资金来源问题,既要发挥好传统投资渠道的作用,更要创新投融资方式,有效释放社会投资的潜力,形成政府投资、社会投资、招商引资的聚合效应。一方面,政府要积极作为,发挥好对投资的引导作用。由直接支持具体项目转为设立投资基金,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的同时大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领域、降低门槛、创新信贷融资模式。通过在企业和银行间搭建平台,加大政府性担保资金投入力度,发挥信用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工具作用。同时,进一步激活土地、矿产资源的金融潜能,深入推进土地、矿业权抵押融资。另一方面,要加快培育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充分挖掘民间投资潜力,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板、中小企业板进行股权融资,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与此同时,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又是一种解决建设资金缺口问题的有效路径,有利于减少政府负债,堵塞工程招投标领域的腐败漏洞的创新型融资模式,应当大力推广。
同时,要强化投资管理,确保投资项目顺利推进。为使投资目标完成得更有质量,不仅要加强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建立项目库,做好项目储备,而且要用好预算内投资,以避免资金拨付到位率较低,建设进度严重滞后,同一项目多头批复和重复投资等问题。
(二)在强意愿、扩供给上下力气,更加注重发挥消费对稳增长的基础作用
我区投资持续高速增长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单纯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全国看,投资、消费、进出口“三驾马车”中,消费占据半壁江山,2013年全国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0%,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从我区看,消费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左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省区,甚至低于甘肃、青海等欠发达省区。由此可见,消费对我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潜力仍有巨大的可挖掘空间。因此,稳增长要千方百计扩消费,推动消费拉动力。
首先,要增强消费意愿,从居民消费挖潜力。受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消费环境不完善、社保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居民消费意愿明显不足。为此,让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成为增强消费意愿、扩大消费规模的重要举措。
一是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让居民“能”消费。继续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形成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匹配的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保障居民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努力增加居民转移性收入,实现居民多渠道增收。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充分发挥中等收入群体作为消费群体中坚力量作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着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培育壮大消费群体,扩大延伸消费需求。
二是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让居民“敢”消费。优化全民创业环境,扩大创业带动就业效应。切实提高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全面推开大病保险。统筹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居民消费后顾之忧。
三是营造放心消费、便利消费、安全消费环境,让居民“愿”消费。密切关注与居民相关的物价水平保持基本稳定,避免物价过快上涨对居民消费带来的影响。制定和完善促进中低收入群体消费的优惠政策,通过财政补贴、税费减免、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拓宽消费信贷领域和开发消费信贷新品种等措施,鼓励、促进居民扩大消费。
其次,要扩大消费供给,向新型消费业态要动力。紧紧围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以居民消费需求变化为导向,提升公共产品消费供给水平,着力增加信息、家政、养老、健康、休闲、旅游等新型消费业态供给,有效扩大消费规模。
一是围绕消费行为现代化、便捷化需求,加快发展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网络消费和信息消费。据测算,信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能带动国民经济增长300多亿元。目前,美国、日本的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分别为3400美元和2400美元,我国仅为190美元,我区信息消费规模相对较小,发展相对缓慢,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为此,一方面,要深入推进“宽带内蒙古”建设,推行“三网融合”、城市百兆光纤工程和宽带乡村工程,加快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推动呼和浩特和乌海国家信息惠民、物联网等重大应用等试点示范工程,发展网络购物和农村牧区电商配送、开展国家省院合作远程医疗试点工程。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挖掘消费潜力。借助呼和浩特市被列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有利契机,依托乳业、现代农牧业、现代服务业和云计算等特色行业和优势产业,以差别化发展为路径,推动我区电子商务向特色农牧区旅游、农土特产品、牛羊肉产业链等垂直型电商,以及区域化、特色化的服务型电商发展。
二是要围绕养老保健领域,大力发展家政服务消费,出台养老机构用水、用气优惠价格政策,坚持培训、推荐、服务、管理一条龙服务,引导独具特色和创新型家政服务消费。围绕中高收入群体消费需求,以更加注重精神享受为出发点,加大高级食品、娱乐用品等服务型消费供给,扩大享受型、发展型消费。围绕休闲娱乐消费需求,加强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文化体育消费。围绕旅游消费需求,加强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产业链,加快发展一批大众化旅游产品,扩大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消费。围绕住房消费需求,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稳定住房消费,合理化解房地产消费所带来的风险。围绕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大力促进绿色消费。围绕区位和资源优势,拓展特色消费品产业,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开发适销商品和服务,拓展消费增长空间。
在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上求突破
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必然催生新产业和新需求,要按照“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的要求,因势而谋、乘势而上、抓住机遇,把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夯实传统产业支撑力
多年来,依托资源优势,我区逐步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基地,能源、化工、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成为我区重要的经济支柱,带动我区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在当前全国经济换挡降速进入发展新阶段的背景下,由于产能相对过剩、下游产业需求疲弱及环保政策趋严等因素,我区传统优势产业受到较大冲击。传统优势产业是我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起点。如果没有传统优势产业这一“存量”的进一步做大做强,内蒙古就会失去在全国的产业优势地位。这就迫切需要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整合产业优势,提升产业层次,形成高效、低耗、高质量产品体系,为我区传统优势产业注入活力。
一是提高煤炭资源深加工水平,加快“煤—电—用”一体化发展,构筑“煤—电—铝”“煤—电—冶”“煤—电—化”等循环产业链条,深入实施新型煤化工五大国家示范工程,加快煤基化工与盐碱化工、光伏、新材料等产业深度融合。
二是推动冶金行业转型升级,加快钢铁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推进有色金属探、采、选、冶、加一体化发展,降低“原字号”产品比重。
三是提升改造传统化工行业,延长产业链,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发展。
四是提高水泥等传统建材产业集中度,积极支持绿色建材产业发展,组织开展绿色建材产业化示范,促进新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产业发展。
五是突出绿色品牌,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重点发展以乳、肉、绒、薯、粮油、果蔬等加工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业。
(二)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近年来,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产业整体仍然处于层次较低、规模不大的状态。因此,要立足比较优势,坚持创新驱动集约发展、重点突破集聚发展、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优势互补开放合作原则,加快培育市场,创新发展体制机制,提升产业层次,扩大产业规模,加快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一是优化和提升高新材料制造工艺、技术、装备水平,以稀土、光伏、特种合金和非金属材料为重点,积极发展高性能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
二是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提高产业集聚度,加强整机技术集成和关键零部件制造新技术应用,增强配套能力,延伸产业链,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
三是面向健康、育种、环保等领域,充分发挥我区特有的生物资源优势和技术特色,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生物育种和生物制造产业。
四是按照“统筹规划、有序发展、需求引领、合理布局”的发展思路,加快风功率预测系统建设,发展多种调峰电源和储能方式,推进新型太阳能发电技术研究,开展核心关键技术装备的研究和产业化,探索发展区域智能电网、微型电网,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五是积极推进能源、化工、冶金、机械装备、农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信息化步伐,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带动新型网络设备、智能终端产业发展,推进宽带、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加快构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此外,要利用我区具有区位、能源和正在形成的产业聚集等发展云计算产业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主机制造与维修、软件开发与应用等相关产业,形成配套产业群,推动云计算产业做大做强。
六是坚持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并重,依托重点工程,加强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应用,培育龙头企业,努力把环保产业打造成新的支柱产业。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产业多元支撑新格局
我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占比不高,发展层次较低,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在新常态下,随着消费升级、城镇化加快推进和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服务业需求空间也将得到拓展。我们要抓住机遇,优化环境,创新体制机制,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放宽市场准入,落实扶持政策,推动我区服务业规模、功能、层次和水平提升。
补齐短板,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激发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活力。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放开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新兴服务业态。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起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化、信息化、农牧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共同发展。适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制造业集中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以及有条件的城镇等区域集聚,实现规模效益和特色发展。建立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应用,推进电子商务发展。以显著提升清洁能源、现代煤化工、有色金属生产加工、现代装备制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等产业整体素质为重点,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研发设计、流程优化、市场营销、物流配送、节能降耗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建立系统性行业风险防范机制,支持融资租赁企业与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拓展融资租赁业务,培育壮大融资租赁行业。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提升商务咨询服务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水平,重点发展法律、投资与资产管理、审计、设计、会展、金融、信息等社会专业化服务,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竞争能力强、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商务咨询服务企业,促进商务服务业快速发展。
着眼质量提升,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围绕群众迫切需要,以“满足高端、促进消费、保障基本”为原则,采取有力措施,丰富文化、医疗、旅游等各方面服务供给,提高服务水平,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突出融合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扩大开放合作,建设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充分发挥内蒙古独特的景观和文化特色,推动旅游产业升级。以便民、利民、惠民为目标,构建现代流通网络,建立流通引导生产促进消费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推进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转型,支持合理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建设住宅产业化基地,延伸住宅产业链,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家庭保洁、卫生保健、养老扶助、病人看护、家务管理、婴幼儿看护等家庭服务业,因地制宜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新兴业态。(作者单位: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
叶小文:"稳中求进"... | 2011-12-26 |
引领中国经济巨轮扬帆远航 | 2011-12-26 |
引领中国经济巨轮扬帆远航 | 2011-12-26 |
引领中国经济巨轮扬帆远航 | 2011-12-26 |
闻 君:宽严相济,要在审势 | 2011-12-26 |
主动适应新常态 奋力开创新局面 | 2011-12-26 |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 2011-12-26 |
认清当前经济发展大逻辑 紧跟“风向标” | 2011-12-26 |
适应新常态 促进新发展 | 2011-12-26 |
“四个全面”: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 | 2011-1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