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把握经济新常态主要抓手 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
司咏梅 冯玉龙 赵云平
//www.workercn.cn2015-02-13来源:内蒙古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区经济进入转型发展和深度调整的关键阶段,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全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五大基地”建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创新驱动调整优化要素结构,着眼协调发展调整优化区域结构,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不仅契合区情发展实际,也是经济稳中求进的核心要义,对于实现我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区域结构

  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具有丰富的新内涵,其核心是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区域结构,实现我区经济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一)以“五大基地”建设为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是形成新方式的关键环节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向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必经阶段,实现这一阶段演化的重要标志是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着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是对转变发展方式在认识上的新拓展,充分体现了我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

  结构单一、链条短、层次低是我区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摆脱经济发展对能矿资源的路径依赖,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发展现状,必须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根据我区产业发展的短板,围绕“清洁”“新型”“绿色”“示范”等关键环节,突出优势特色产业向下游、中高端和最终消费品延伸升级等发展重点,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业精深加工度等为主攻方向,以建设“五大基地”为突破口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明确我区的功能定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区时提出的“五个结合”的要求,对于我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形成产业多元发展的内生动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是我区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环节。

  (二)以创新驱动为重点调整优化要素结构,增强创新发展新动力,是形成新方式的主要突破口

  新常态下发展方式的转变,其实质是发展动力的转换,经济发展将由主要依靠投资、物质资本积累、初级资源向更多依靠知识资本积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和技术、管理等高级资源转变,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创新是关键驱动要素,将成为新常态下的新引擎,因此,推动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要素结构不合理是我区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根本转变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和初级资源拉动,原有要素投入、外延扩张的效应已见边界,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较低,创新要素不能有效地向产业、企业聚集,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较弱,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要求还存在着明显差距。新常态下实现我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创新提供新动力,从创新中找出路,加快形成少投入、多产出、少排放、多利用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将创新驱动与转变发展方式相结合,推动创新型内蒙古建设,以创新驱动为重点优化要素结构,是新常态下补齐要素短板的重大战略举措,更是形成新的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三)以协调发展为目标调整优化区域结构,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是形成新方式的重要路径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国家更加注重跨行政区域的、大区域的协调发展,要推动资源要素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配置,在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中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

  由于各盟市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我区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够均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不断发现新的发展动力,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多点支撑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根据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够均衡的基本区情,以县域经济和新型城镇化为重要抓手调整区域结构,构筑经济优势互补、功能定位清晰、资源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是我区积极适应新常态调整经济结构的重大战略举措,更是形成新方式的重要路径。

  准确分析判断转方式调结构面临新形势

  对我区而言,新常态带来的主要是发展环境的重大改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新的发展方式既面临新的重要机遇,也需要面对相伴而来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一)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面临的新挑战

  多挑战是新常态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一些不确定风险的逐步显性化,我区经济将会面临一系列新矛盾和新问题。

  一是增速换挡、需求下降。进入新常态后,随着我国经济增速下行换挡,工业增幅逐步回落,投资增幅持续放缓,房地产市场调整的累积效应不断显现,抑制了能源、冶金、水泥、化工等行业的市场需求,产能过剩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我区以能源类为主的工业企业经营困难已持续了较长时间,各种长期积累的矛盾集中体现,能源、冶金、建材、化工等支柱产业面临市场需求不足、产能明显过剩的双重挑战。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需要一定的过程,目前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还难以弥补能源工业增速回落形成的缺口,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出现因新旧产业“青黄不接”而导致的经济增速断档。

  二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长期以来,我区工业发展主要依靠要素低成本优势、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迅速形成生产力来实现规模扩张,对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的重视不够,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普遍偏低,产业长期被锁定在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短板和差距仍然十分明显,严重阻碍了我区产业从成本竞争向效率竞争转型。

  三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新常态下,各地区都在加快寻找产业新动力,努力形成新的战略性经济增长模式,这将催生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也势必改变我国经济的增长轨迹和传统格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新的产业分工和价值链格局正在形成,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对我区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带来较大压力,对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了严峻挑战。

  (二)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面临的新机遇

  新常态的本质是发展方式转变,内容是经济结构的优化,要求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这对我区转方式调结构都是新机遇。

  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机遇。虽然目前很多传统产业需求逐步饱和、产能明显过剩,面临转产调整,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制造业技改换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环保生态产业应运而生,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一些新兴技术、新业态、新产品和新需求正在不断涌现,为我区发挥比较优势,把具有良好发展基础的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和支柱产业多元化创造了难得机遇。

  二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一体化发展的加快推进,以及支持东北振兴政策、大气污染治理等政策的深入实施,我区在全国的战略定位更加凸显,这对于促进我区“五大基地”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等都带来了重要机遇。

  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一方面,随着东部发达地区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增大,土地、劳动、能源等生产要素供给的日益趋紧,企业运营成本的日益攀高,为我区发挥资源、区位、成本、政策等多方面的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带来重大机遇。另一方面,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面临重大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重化工业发展减速,富余资本需要寻求新的投资机会,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规模。这些积极因素为我区跳出资源抓工业,实现从单一承接产业转移到承接资本和产业转移并重的质变提供了机遇。

  四是培育和发现新经济增长点的机遇。从产业发展看,我区服务业规模小、层次低,发展空间很大,只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体育健身、电子商务等产业完全可以成为新的增长点。从服务供给看,我区不少地方优质教育资源、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城市道路交通、地下管网、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还很落后,棚户区、城中村和老旧小区亟待改造,农村牧区水电路讯也很不完善,公共服务缺口很大,这些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也可以成为新的增长点。此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不仅创造出更多、更新的市场需求,还会带来更全面、更深刻的产业结构调整和需求结构再平衡。这些都为我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支撑经济稳定增长的持久动力提供重要机遇。

  五是转方式调结构机会成本相对较低的机遇。新一轮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需要打破一系列“坛坛罐罐”,东部地区加快推进“腾笼换鸟”。我区整体上属于欠发达和欠开发态势,要腾的“笼”相对较少,这为我区集中精力做足做好“无中生有、有则更优”这篇结构调整文章,加快培育和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机遇。

  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需要采取新举措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动力、结构和风险状况都将呈现不同以往的特征,转方式调结构的倒逼机制已经形成,早转早见效,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找准方法、狠抓落实,打造新常态下我区经济升级版的结构优化篇,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

  (一)推进能源、冶金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能源、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在我区工业中所占比重较高,是实现我区经济稳增长的关键。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调整产业结构不是放弃这些传统产业另起炉灶,而是要在产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积极推进产业延伸,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一是稳定发展能源产业。严格落实煤炭限产保价政策措施,控制新开工煤矿,围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高煤炭就地加工转化水平。以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为契机,加强与华北、华中、华东等用电市场对接,推动我区煤炭企业与五大发电公司深度合作,实施煤电联合发展,就地消化煤炭产能。发挥我区火电低成本优势,扩大煤电冶、煤电化、煤电硅等特色产业链规模,形成产业链成本竞争优势。围绕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推进风电基地、光伏基地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比重。二是积极推进钢铁、有色金属、农畜产品等产业延伸升级。以产品终端化、产业高端化为目标,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业精深加工度为主攻方向,加快开发稀土钢、铝后加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等中高端产品,发展甲醇、电石、多晶硅等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就地加工转化率。三是要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尾矿、高铝粉煤灰等综合利用水平,另一方面,要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建立起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发展模式。

  (二)加快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催生新产业和新需求的大趋势,立足我区的比较优势,按照“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的要求,积极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努力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实现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突出特色,扩大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一是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进一步提升工程机械、矿山机械、轨道交通设备、煤炭机械和风电设备等优势制造业发展水平,积极发展乘用车、新型商用车和新能源汽车,培育化工装备、农牧业机械、冶金装备、环保及综合利用装备、电子信息设备等产业,推进通用飞机制造项目建设,加快发展模具、关键零部件等配套产业,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赤峰等地区为重点,推动形成一批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把我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二是加快发展稀土新材料产业。加强稀土资源保护,严格控制开采和冶炼分离能力,鼓励引导稀土资源就地转化。加快稀土关键应用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发展稀土永磁、抛光、发光、贮氢、催化等新材料,积极发展稀土风力发电机、高效节能永磁电机等高端应用产品,加强稀土在钢铁、有色金属、煤化工、机械装备等领域的应用。三是鼓励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蒙药、生物疫苗和生物育种,加强生物发酵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四是发挥电价优势,加快承接光伏产业转移,重点发展多晶硅、单晶硅等光伏材料和太阳能组件,培育全产业链光伏产业集群。五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壮大一批节能环保企业。六是加快发展云计算产业。推进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赤峰等地区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完善国际、省际云计算光缆网通道。

  (三)积极推进服务业扩大规模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有效扩大消费需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路径。要积极适应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快速增长的新趋势,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快城镇化发展趋势,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草原、沙漠、森林、冰雪、民族风情、口岸等独特景观和文化特色,坚持扩大总量和提升质量并举,提高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水平,把特色做优、精品做强、品牌作响,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精品旅游景区,扩大A级景区规模,构建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二是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型互联网经济相融合,加快发展与电子商务配套的物流配送产业。加快引进和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强物流园区和内陆港建设,完善工业园区和城市配送体系。健全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继续引进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做大做强地方性商业银行,鼓励金融机构在盟市、旗县设立分支机构,延伸金融服务。加快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等金融机构发展,推动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发展广告和会展业,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会展品牌。三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健康养老服务机构,拉动健康养老服务消费,将其发展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

  (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创新驱动为突破口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一是加快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围绕“五大基地”建设的技术创新需求,紧密结合制约产业发展的科技难题,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强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打破科研成果和产业化生产之间的“隔离带”,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和企业生产。二是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体系。改变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分配方式,自治区科技创新引导奖励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要优先支持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激励作用,在企业和研发机构之间搭建平台,运用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资金。强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服务功能,科研要紧跟产业发展,积极培育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切实解决科研机构与企业“两张皮”问题。三是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发挥人才的关键作用,加强人才引进,打破科研人员单位、部门的局限,促进人才双向流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分类指导建设和发展不同类型科研机构,完善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建立综合评价机制,推动科技与经济对接、科研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推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

  (五)调整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

  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培育新的增长引擎,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路径。一是要按照主体功能加快区域发展,调整优化区域结构。全面落实《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意见》,组织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方案。加大区域内资源要素整合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强跨区域合作,以实施新一轮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为契机,推进锡赤通地区与辽宁朝阳、锦州一体化发展;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积极构建“乌大张”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合作区,打造若干带动我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形成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二是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调整优化城乡结构。进一步加强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按照《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积极组织开展试点上报,力争更多的城镇进入国家综合试点范围。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坚持规划先行和基础设施跟进,加快推进呼包鄂一体化发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城镇地下管网普查,启动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试点。三是集约建设工业园区,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推进产城一体发展,按照“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产业功能和城镇功能融为一体”的总体思路,将工业园区布局与城市新区建设、老城区改造相结合,推进工业园区与工业重镇一体化布局,打造一批“规划合理、功能完善、融合紧密、宜居宜业、集约发展”的产业新城和特色小城镇。支持工业园区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优化整合,跨行政区合作共建。在整合优化的基础上,积极打造高新产业集聚区,为“五大基地”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和平台。(作者单位: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