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土改实质上是改变人心
叶匡政
//www.workercn.cn2015-03-24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只有真正做到了还权于农、赋权于农,新土改才能得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才会有参与的热情。

  土地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大议题。近期热播的电视剧《老农民》引来了很多争议,从故事开篇就可看到,土改看起来分的是土地,实质上它改变了人心。人心变了,人与土地、财产、权力的关系才会变。细究起来,土改的头等大事倒不是给贫农分了土地,因这些土地没过几年就被合作化了。土改真正的大事是划阶级成分,这划定的阶级成分,不仅改变了像马仁礼这样一些乡绅子弟的下半辈子,甚至影响了下代人的命运。

  从麦香村的变化能看到,土改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过去的乡村秩序,是以宗族、学识、财产、声望为根基的,这一切都被“阶级”这个概念给颠覆了。

  麦香村发生的一切,正像是中国整个乡村的一个缩影,从人民公社的大食堂到大跃进亩产万斤的浮夸风、三年饥荒,再到“文革”的破四旧、割资本主义尾巴等等,都让我们看到了土改运动的影子,土改也成了以后政治与群众运动的一个主要源头。麦香村发生的故事,也越来越荒唐,但这却是真实的。现实中的很多乡村,可能比麦香村发生的故事更违背常识,更让当代人难以置信。这些荒唐事件,不仅让每一个农民只能活在半饥饿的状态,也对整个农业体系形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到农村承包责任制前,中国农村经济已基本面临了全面的崩溃,连牛大胆这样的乡村权力受益者也无法忍受了。所以他会誓死捍卫祖坟上的枣树,追打半癫狂的造反派媳妇,偷种烟叶,一直到带领村民签下生死状,借地种粮。

  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农民的“命根子”,但在1949年后的30多年里,就是不允许农民掌握自己的命根子,一直用各种方式折腾农民的土地。农民连种地、种树、养鸡的自由也没有,又何谈其他的权利和自由?如今,有人想为“文革”翻案,他们看了这部电视剧就会明白,那个时代的荒诞、恐怖和罪恶,比起电视剧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土地权问题,在任何国家都是政治经济的中心问题。由于数十年来,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一直缺乏对农民和土地史进行系统地梳理、清算与反思,使得国人对农民与土地问题的认知,一直是混乱的,大多受政治正确的历史记忆的影响,使得近些年,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又催生了大量问题,如强制流转,如大跃进式地追求规模和速度,多是以侵害农民的土地权益为代价的,像电视剧展示的那些曾经的历史一样,再度伤害到了整个乡村的农业秩序。今年,国家对农村土地的确权与流转问题,发布了规范性的《意见》,可视为中国新一轮土改的开始。这一轮土改的核心就四个字:“确权”和“流转”,提出了两个坚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并划出了相应的红线,不能强制流转农民土地。这表明新的土改如果成功,必是以尊重每个农民的选择为前提的,真正让农民成长为市场的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分享到改革的红利。

  中国经济改革已30多年了,大多数生产要素和产品都市场化了,但土地要素的市场化最滞后。土地资源的配置一直是由政府计划,而不是由市场完成的。要顺利完成这一轮大步伐的土改,思想与社会动员尤其重要,这就需要多一些像《老农民》这样的电视剧,真实地反映出中国农村和农民曾经的历史真相,这样才能意识到,在新土改中首先需要的是尊重农民意愿。只有真正做到了还权于农、赋权于农,新土改才能得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才会有参与的热情。如果仍是搞政绩工程,片面追求规模,就极可能重咽当年“浮夸风”的苦果,反而可能激化农村一些固有的社会矛盾,最终波及整个社会。(作者系北京文化学者)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