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主动适应新常态 满足人民新期待
巴音朝鲁
//www.workercn.cn2015-04-01来源:求是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要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这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一贯体现,是各级党委、政府抓好民生工作的重要指针和根本遵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学深吃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民生工作方法论,创造性地用于指导我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让老百姓过上更有保障、更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一、新常态下改善民生意义特殊、内涵丰富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任务艰巨繁重,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与民生福利持续刚性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改善民生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必须用全新的眼光和思维认识新常态下的民生工作。

  深刻认识新常态下改善民生对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促进作用。以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为导向的民生投入,一定程度上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题中之义,既能扩大投资总量又可优化投资结构,而且民生改善能够有效调动人民发展积极性,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拉动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推动。特别是,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如果民生得不到应有改善,多数人长期没能从改革中获益,就会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使改革因缺乏支撑而难以为继,最终影响整个发展进程。我省2010年开始实施的“暖房子”工程,目前已经实现热源新增供热能力3.44亿平方米,撤并改造小锅炉房4462座,改造陈旧供热管网1.01亿公里,居民室温明显提高3—5度,全省260万户、785万城市居民直接受益。这一举措不仅改善了居民住房条件,增加了百姓财产性收入,同时也推进了建筑节能和城市减排,拉动了几十个相关产业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准确把握新常态下改善民生的丰富内涵。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还有一些民生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标准不断提高、需求更加多元。可以说,新常态下民生工作是一项“内外兼修”的综合工程,既要求物质条件的改善、精神生活的丰富,又包括社会机制的完善和生态环境的改良,是保基本、兜底线的民生,是有尊严、有质量的民生,是更注重精神愉悦和幸福感受的民生。我省正在大力推进的以棚户区改造为主要内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去年完成直接投资381亿元,实际开工建设28.8万套,既极大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等“硬件”,又有效改善了城市景观和人居环境等“软件”,居民生活满意度明显提高。

  始终牢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不变追求。民生工作,顺风顺水时要做好,爬坡过坎时更要做好。越是经济下行、财力紧张,越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无论财政多么困难,民生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民生投入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切实让群众在新常态下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新实惠。

  二、新常态下改善民生必须以“四个全面”为统领

  民生问题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常态下,民生工作的更高要求、更丰富内涵,决定了必须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谋划,统筹推进、综合施策,促进人民生活得到有效改善。

  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改善民生提供坚实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需要振兴发展,又需要切实改善民生。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够有条件、有财力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振兴发展,改善民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特别是作为相对欠发达省份,吉林原有民生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新的民生诉求又接踵而至,新老问题交织叠加,更需要通过发展来破题。要着力稳定增长,做大“蛋糕”,同步解决民生欠账和增量问题。加快转型升级,做精“蛋糕”,更好满足群众的高端民生需求。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站在更高起点上去谋划和推动新一轮振兴发展,苦练“内功”,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后劲上下更大的功夫,努力实现内涵式发展,为持续不断解决好民生问题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改善民生提供不竭动力。改革是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治本之策。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拿出更大的勇气和魄力,扎实推进教育、医疗、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重点民生领域改革,打破固有利益藩篱,建立完善更加合理的利益共享体制机制,真正把“蛋糕”分好,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规范引导,把不适宜政府做的民生实事让给社会组织,政府集中精力做好分内之事,努力形成政府和社会优势互补、共促民生的良好局面。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环境,增强社会活力、实现良性循环,努力让每个人都能够凭借自身努力和聪明才智改善生活、改变命运,使改革红利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通过全面依法治国,为改善民生提供有力支撑。社会公平正义必须依靠法治环境来保障。“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这里说的“均”,不是平均主义的“均”,而是指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渴求。要坚持科学立法,着力提高立法质量,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有力法律保障,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权利,都能在同一套规则、同一种标准下生产生活。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人民合法权益的能力水平,坚决杜绝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侵害群众权益的行为。加强法治权威,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作用,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公平对待、利益得到有效维护,进一步增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意识,更好地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通过全面从严治党,为改善民生提供根本保障。做好民生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加强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教育,强化党员干部民生情怀,真心实意为百姓排忧解难,纾解民生疾苦。要把“事亲以得欢心为本”的人之常情推而广之普惠民众,更加注重精神关怀,带着感情、带着温情投入民生工作,让群众感到温暖和关怀,决不能冷冰冰地开展民生工作,当“冷面菩萨”。要切实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认真解决庸懒散、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坚决防止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着力打通民生工作“最后一公里”,确保中央和省委的惠民政策和民生举措不折不扣地得到贯彻落实。特别是,民生领域的腐败问题,既损害群众利益又让群众寒心,老百姓对此深恶痛绝。必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以零容忍态度严惩不贷,坚决把侵害群众利益的“硕鼠”、“蛀虫”消灭掉,把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解决好。

  三、新常态下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实效

  改善民生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关键要分清轻重缓急,在要紧处出实招,向关节处真发力,把有限的民生资源用好用足用充分,确保改善民生各项工作真正能够落地生根、见到实效。

  突出工作重点。让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努力方向,但这决不意味着要大包大揽。民生工作花钱的地方多,要坚持以保基本、兜底线为工作重点,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集中力量解决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收入这个民生之源、教育这个民生之基、社保这个民生之依、稳定这个民生之盾。要重点做好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的民生工作。目前我省还有129万贫困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每天不足8元钱,对他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将心比心为他们考虑,设身处地替他们着想,不断深化精准扶贫,帮助他们早日摆脱贫困。

  确保工作实效。老百姓最重“实打实”,最烦“客里空”。一些地方老百姓对民生工作有意见,主要就是在搞民生建设时虎头蛇尾,承诺的事情兑现不了。必须一诺千金,说到做到,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决不能失信于民。比如,二次供水污染问题一直是影响我省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的重大问题。去年我省实施了城乡饮水安全工程,撤并改造二次供水设施2177座,改造陈旧二次供水管网5053公里,改造楼内老旧管线14347公里,解决101.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17%、117%、221%和101.8%,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圆满兑现了对全省人民的承诺。民生工作要同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既要积极作为,又要量力而行,扎扎实实把能解决的问题先解决好,决不能贪多嚼不烂,更不能好高骛远、开空头支票。要坚持以民之所望为政之所向,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找准百姓关注、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多做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些锦上添花的虚功,更不能雨后送伞。去年,我省扎实推进了15大民生工程、42项民生实事,人民生活得到实实在在的持续改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2%,首次超过万元;城镇新增就业54万人,比预期目标多出4万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提高1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人均提高40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增长10.4%和14.3%.今年省委、省政府又谋划实施了16个方面47项民生实事,抓民生工作决心很大、力度很足,必须务求扎实,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把各项任务逐一分解立项,细化量化目标,制订出科学细致、切实可行的“任务书”、“时间表”,把目标任务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确保各项工作部署都能落到实处,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民生工作既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永远处在进行时,永远没有休止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有坚持不懈的韧劲,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同时,要更加注重在治本上下功夫,在长效机制建设上下功夫,加大民生领域的实践探索和改革创新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改善民生的制度设计和体制安排,逐步把民生工作纳入到制度化、法治化、科学化的轨道。(作者: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