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保护遗产必须求真务实严谨科学
//www.workercn.cn2014-02-20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京杭大运河沿线生态环境变迁》毛锋主编,2012年3月科学出版社出版。

  《空间信息技术在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毛锋主编,2011年6月科学出版社出版。

  王 建

  最近几年,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准备,各部门、地方、学科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研究中国大运河历史文化蔚然成风,短时期内呈现了大量新成果,盘点一下,令人目不暇接。阅读其中一些成果后发现,在运河史方面,许多成果属于“炒冷饭”、新组合,真正的创新性成果并不多。而其他学科、跨学科专家的研究,却别有洞天,相关的成果大行其道,令人耳目一新。当然,主要也只是在方法上采取跨学科的研究,如将自然科学方法嫁接到社会、人文科学上,或反之,基本内容就是移植,这种情况对原有的基础研究,如运河史很难说有多少直接推进。这类成果对于传统史学等自然是“新”,在其自身学科领域恐怕也只是皮毛常识而已。但这毕竟是新方法、新思路、新创造,也更容易受到重视,甚至被列为各类国家项目,政府拨出大量经费资助。当然,有一种情况也不容忽视,这类成果承担者多为对运河史及相关学科如历史学、历史地理专业并不太熟悉的圈外学者,甚至可以说,对运河史,他们就是“门外汉”,往往仓促间上阵,获得项目后,拉起自家弟子,包括在读的博士、硕士,组织研究团队,电脑技术加复印剪刀,在短短两三年内,便推出成批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有的因作者对大运河史实不熟悉,对历史和现实的空间地理陌生,基本的文献阅读困难,因而只能搜罗网上网下资料,大肆引用、抄录现成文献,对大量成果良莠不分,编辑整理时真伪莫辨、囫囵吞枣,甚至数典忘祖,产生一些新的基本史实错误,闹出许多啼笑皆非的花絮,扰乱了学术环境。2014年,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关键之年,有必要对一些重要的、由国家出面组织的、作为国家级重要学术新成果进行审查,免得这些迎接申遗的拳头成果变成申遗的累赘。对一些新的错误,应当严肃指出,以正视听,对一些主持者视国家科研项目为儿戏,随意处置,不甚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学术行为予以揭露。以一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为例,以证笔者所言绝非耸人听闻。

  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毛锋教授主编的“空间信息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丛书”,全套6本,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丛书为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空间信息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系列成果,将遥感信息技术(GPS、GIS)等引入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之中。该课题2006年立项,2009年完成,2011年后陆续出版丛书。该项目为国家科技部、国家文物局规划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编号:2006BAK30B01),经费极丰。这本应当是一项能够让人放一百个心的权威成果。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最近,因研究需要,笔者阅读了其中的两本:1.《京杭大运河沿线生态环境变迁》(2012年出版,封面署名作者达7人,前两作者为张金池、毛锋);2.《空间信息技术在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2011年出版,毛锋、周文生、黄健熙著)。发现这两本“著作”中的史实错误、错别字、地名错误、地理错误、观点错误、资料陈旧、过时、史料引用错误等问题甚多。很多章节摘抄他人著作,基本上没有什么注释,简直就是粗制滥造、错误百出的出版物。读了若干本书之后,套用一句流行语:“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笔者对该主编并无成见,只是因对大运河研究需要参考这套丛书,阅读后颇感失望,因此,基于净化学术风气、追求科学精神的目的,撰写此文,予以商榷。限于篇幅和笔者的学力,本文仅摘取其中比较熟悉的相关章节予以辨析讨论,即张金池、毛锋等著《京杭大运河沿线生态环境变迁》第1、2章,毛锋、周文生、黄健熙著《空间信息技术在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第3章为例。由于才疏学浅,又未及查阅太多的资料,不当之处敬请毛锋、张金池诸先生及其他方家指正。其他章节只能等待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审查鉴别。

  《京杭大运河沿线生态环境变迁》第1、2章勘误商榷

  《京杭大运河沿线生态环境变迁》“前言”中说,2006年立项,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空间信息技术大遗址保护项目课题组,于2008年6月20日至7月23日进行了为期30多天的京杭大运河全线生态环境现状调研,调研过程中考察了运河及沿线环境现状,收集了大量与运河相关的史志文献、航运、城市规划、水文、水质、水污染等资料,结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提供的有关数据及其他相关资料,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系统地整理和撰写了《京杭大运河沿线生态环境变迁》一书。按理这应该是一部理据严密的专著,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以下是笔者对较为熟悉的第1、2章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的勘误。

  1.第1页第2段:“隋代南北大运河全长约2700km,元代京杭大运河,即历史上的京杭大运河约4500km,剔除隋代南北大运河与元代京杭大运河的重复河段,其长度也超过了3500km。”

  按:此段所列大运河的几组数据让人费解,隋代京杭大运河长度,应是历史上大运河最长的里程,以洛阳为中心,包括洛阳至关中的黄河及漕渠,黄河以北到涿郡的永济河、洛阳经黄河到开封再到淮河的通济渠、淮安至扬州的邗沟、长江以南镇江至杭州的江南运河,合计的长度。而元代的京杭大运河是指从北京到杭州改弓为弦的直线,哪来的4500公里,而且元代京杭大运河一般说只有1700余公里,怎么会包括隋代大运河在内,还说即便剔除隋代南北大运河与元代大运河的重复部分,其长度也超过3500公里。隋代南北大运河与元代京杭大运河重复的部分应当是淮河以南(淮扬运河、江南运河部分),淮河以北,永济渠(包括卫河)的大部分河段,如果剔除,元代京杭大运河还有多少长度呢?简直是莫名其妙。再看第5页,倒数第3段:“元代建都北京后,在隋代京杭之间运河基础上‘弃弓走弦’截弯取直,整体路线调整后的京杭大运河全长约1800km,比隋代南北大运河从北京经洛阳到杭州河道缩短了1000多千米。”前面说4500公里,后面说1800公里,相互打架。km、千米、公里,混用。

1 2 3 共3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