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带一路”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外交理念的伟大实践布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外交理念,有助于我们从国际大局的高度认识“一带一路”战略意义,认识地方区域参与这一战略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担当。
“义利合一”外交理念与“一带一路”战略意图
“正确义利观”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外交理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在会议和访问场合作出相关论述,如“多予少取、先予后取”“欢迎搭车”等,并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这些理念和概念迅速转化为政策行动,融入周边外交、对非外交、“一带一路”战略、对外援助等政策之中。中国政府倡议“一带一路”,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因此,从本质上说,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是基于中国的外交关系原则、倡议理想的国际关系愿景、推进新型的国际关系行动。
“一带一路”战略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从海上丝绸之路来看,东南亚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首先寻求与东南亚各国加强合作。不过,东南亚一些国家对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有不同看法,有一些疑虑。“一带一路”整个战略构想鲜明地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智慧,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政治胸襟,所以能够不断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同和接纳。这其中,比较核心的理念是“义利合一”。也就是说,中国当前及今后的外交出发点是,立志做一个新型的大国、负责任的大国,走出从前“大国争霸”的逻辑,不仅实现自身的和平崛起,而且在自身崛起过程中,维护世界和平。
从时机条件看,一方面,中国自身发展,有了外交上充分自信的条件,有了愿意与周边国家共享发展成果的气度;另一方面,全球化推动的客观结果是,国际合作成为主流。和平发展是世界大义,合作共赢是世界大利,两者并育不害,相辅相成。“‘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国际合作中,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2014年7月,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演讲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义利观。
从战略智慧看,在于处理好国家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宏观利益与局部利益的辩证关系。当我们关注中国长远的、宏观的利益,重视发展和谐的国际关系,就必然要看轻短期的、局部的利益,就要多融利、分利、让利,为了交到更多的真朋友,获得更多的更深入的理解和尊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亲诚惠容”“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这些理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智慧,即得道多助;更体现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胸怀,即“重义轻利、舍利取义”。
从当前中国外交形势看,中国要获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需高度重视多边外交,积极推动国际秩序、规则改革。为此,中国不但要指出现存秩序的不合理、不公正之处,还要系统地阐明当代国际正义的内涵,并创造性地提出其他国家能够普遍接受、共同获利的解决方案。可以说,“一带一路”战略提出恰逢其时,旨在以“中国智慧”处理当代国际关系,以“中国方案”破解全球治理难题,将对促进人类文明和谐、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通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来说明中国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世界做贡献。
推行“一带一路”需要中国的新型大国心态和责任
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国完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主导和中枢作用。然而,基于上述理念的认识,我们更需要的应是一种负责任的“大国心态”。“一带一路”实际上是我们新的开放的大战略,开放范围远远超过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是一个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包括亚太的经济圈,与欧洲经济圈相连,恰好能把整个世界给包括进来。因此,需要中国具备一种大国的心态,大国的风度,特别是大国能力。就是我们要考虑别人的利益,不能光考虑自己的利益,要拿出很好的规划、计划,让别人能真正积极参与。
中国需要以“大国方略”规划自己,向世界作出承诺。我们不能简单把“走出去”战略理解为就是把企业和资本简单地搬出去,必须把中国发展和其他国家发展统筹起来考虑。中国资本走出去,不能重新走西方资本的老路。如何在双赢乃至多赢的基础上实现和平发展,成长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破解人类共同问题、促进世界公平公正的建设性力量,正挑战着中国人的智慧。一方面是发展战略对接,另一方面是文化融合。在2015年博鳌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一带一路”设想时,特别提到希望中国的发展战略跟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接。这意味着要考虑所在国可持续发展、所在国经济的统筹发展,体现了中华文明“达则兼济天下”的全球主义胸怀和人类共同体建设的理念。他在多个场合阐述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和新兴国家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要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这些国家落地生根。和谐共生恰恰是在尊重差异和多样化基础上交流互鉴。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责任担当和行动策略
在推进这一国家战略实践中,福建作为中央赋予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必然要担当重要责任。核心区更重要的是要有责任意识和乐于担当的服务意识。这是顶层设计的出发点,必须抓住这个良好的机遇期。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外交理念,从国际大局的高度认识“一带一路”战略意义,认识福建参与这一战略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担当。
对外层面,核心区需要承载中国之大国责任,从他国利益出发,高规行动,争取他国人民的认同、支持、参与;着力打造一些具有重大长远意义的平台、组织、载体,来承载海丝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高效运行的使命。
对内层面,为国内其他地区提供国际合作的服务平台、互通渠道,通过先行先试、示范带动,形成合力,联合推进。作为核心区定位的福建,应与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心态、担当一脉相承,应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担当起先行示范、服务整合、引导协调、协同推进的责任,为各省提供可有利于协同推进的服务平台,形成对外竞争力优势。
在目前这种情势下,对于核心区则是一个确立地位和话语权的重要机会。建设核心区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找准切实可行的切入点。当前,要把核心区的名义做大,然后逐渐做实。积极提出方方面面的协同、协作体系建设的方案,争取中央进一步支持,并做好服务工作,多考虑各方利益,逐渐在设计好的体系中确立核心区的地位和话语权。
因此,海丝核心区功能定位可以这样设计:充分发挥闽台“五缘”优势及海外华侨华人的桥梁纽带作用,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以搭建协同协作体系为主线,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主体协同区域,以国内海丝沿线区域为延伸协同区域,积极探索建立面向国际协作的国内协同机制、平台和载体。
核心区角色作用可以这样理解:海丝国内协同体系的组织协调者;海丝国际协作平台和载体的提供者;海丝要素资源国际流通的集散地。
具体构想,一是海丝国内协同体系。应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为各省提供可有利于协同推进的服务平台,形成要素资源的合理整合,打造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的新优势。比如海丝省份及城市联席工作会议、海丝口岸物流联盟等。
二是海丝国际协作平台和载体。不断创新国际合作模式,构建国际合作的综合平台,整合国际合作已有平台资源,推动平台网络系统化。比如建设海外侨商企业总部及其联盟,做好大侨务工作,发挥海外华侨华人的积极作用;建立海丝经贸合作服务中心,在要素、通道、平台、科技人才等方面提供服务项目;搭建海丝跨国智库联盟,通过合作开展扎实的国别调研,为各方面参与海丝建设提供指导性、宣介性服务等。
三是海丝要素资源国际流通的集散地。必须建立适合周边区域要素流入和流出,以及整合周边区域要素优势,向海丝沿线国家进行要素聚散的良好平台、通道、窗口。在战略支点城市基础上培育一至两个世界级城市,集聚人气、财气、文气。发展新海丝主题国际旅游、文化产业合作,发展生产服务业,集聚商人流,聚人气;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资本流入,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比如境外人民币兑换调配中心等,聚财气;城市要有开放包容气度,有人情味,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发展文化事业,提升城市人文气质,聚文气。(作者为福建社会科学院华侨华人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现中国梦的海上大... | 2014-06-16 |
积极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 2014-06-16 |
金湘军:加快迈入沿海开放城市第一集团 | 2014-06-16 |
“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中国梦想走向世界 | 2014-06-16 |
争当建设海洋强国的排头兵 | 2014-06-16 |
“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对青岛的启示 | 2014-06-16 |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 | 2014-06-16 |
海洋丝绸之路与海洋文化研究 | 2014-06-16 |
争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排头兵 | 2014-06-16 |
中国在“一带一路”中的三大担当与使命 | 2014-0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