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把握现阶段优化资源配置的着力点
吕政
//www.workercn.cn2015-10-29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经济发展的任务主要是奠定工业化基础,建立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后一阶段即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任务主要是消除短缺,努力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全面小康。虽然这两个阶段经济运行机制大不相同,但在发展战略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经济增长速度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在工农业产品产量、交通运输能力、进出口贸易规模等方面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数量赶超。到“十一五”结束时,这一战略目标已基本实现。

  “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发展特征出现重要变化: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矛盾突出,劳动力成本上升,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的产业升级更为紧迫,提高城镇化质量的任务艰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国际市场需求增长放缓,国际竞争更为激烈。这些变化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矛盾和挑战,对“十三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出了紧迫要求。达到这一要求的难度极高,必须针对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新特征进行全方位统筹规划、调整改革。

  改革农村土地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农业生产效率过低,这是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从供给方面看,由于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产品供给不稳定,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价格波动中的70%源于食品价格波动,消费品价格波动又影响银行存贷款利率水平。这成为我国存贷款利率水平显著高于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直接抬高了企业融资成本。从需求方面考察,工业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业快速增长遇到了农民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农业生产力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导致农村工业品市场狭小。2014年,我国农村消费品销售额只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73%.破解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不协调、不适应的矛盾,根本出路在于继续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积极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方式改革,推进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和社会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这既有利于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又有利于增加城镇劳动力供给,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

  明确制造业调整升级方向,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

  制造业调整升级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调整升级的方向不能仅仅理解为产业结构高度化,而应实行“高也成、低也就”的方针。

  “高也成”,就是提高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例,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制造业升级有两条途径:一是依靠科技革命,采用全新技术,研发全新产品,引领生产和消费新潮流;二是用高新技术对现有产业及其生产技术进行改造。前者是产业的革命性突破,后者是渐进性改进。工业革命以来的制造业发展历程表明,相邻两次工业革命之间都经历了百年以上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扩散、改进和完善过程。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多数源于渐进性革新。突破性的质变和飞跃,也是在渐进性的量变基础上实现的。因此,现阶段还不可能完全脱离20世纪发明的产品及其生产技术而另起炉灶,也不应把经济增长的希望主要寄托在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上。应在跟踪当代科技革命前沿、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重视现有产业的生产技术改造。在制造业领域,应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在金属与非金属材料制造业、高性能和智能化机械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高速铁路装备制造业、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精密仪器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精细化工制造业、新药研发和生产等高附加值产业领域达到工业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

  “低也就”,就是努力保持比较优势,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近10年来,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按美元计算,2004年我国制造业人均工资相当于工业发达国家的7%,目前上升到16%左右。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导致制造业的一些领域向其回归,但发达国家不可能重新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我国与发达国家制造业的结构互补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原因有三:其一,2014年我国在城镇制造业企业就业的劳动力总量为5258万,只占全社会劳动力总量的6.8%,总量上不存在劳动力供给不足问题,存在的是劳动力供给结构问题,需要增加技术工人供给;其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为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提供了空间;其三,我国工业的配套体系、产业链完整性以及能源和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条件是工资更低的发展中国家现阶段难以达到的,我国仍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较大空间。

  优化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路径与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科技创新分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三个阶段。科学发现的目的在于揭示物质世界存在形式及其运动规律。技术发明的任务是根据科学发现所揭示的规律,通过工程技术手段研制新材料、新产品或新的生产工艺。技术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则是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成为创新型国家,既要看科学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也要看技术发明专利的规模、层次及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看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突出矛盾,必须优化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路径与机制。首先,应明确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主体是企业,因为只有企业才能把科技、工程、资金、市场四大要素直接结合起来。其次,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应采取需求牵引、工程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社会化分工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产学研联盟的主体也是企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成果需要通过企业进行工程化实验和完善,才能转化为面向市场的实际生产能力。第三,现代科学技术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技术创新必须建立在社会化分工的基础上。龙头企业应具有系统集成能力和对社会化分工的协调能力。财政、金融政策应有利于增强企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加速折旧、创新成本抵扣、贴息贷款、政府采购新产品等政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努力降低物化劳动消耗,提高工业增加值率

  目前,我国单位GDP产出所消耗的能源和主要原材料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仍处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阶段,能源原材料消耗高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同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不完全具有可比性。但是,我国资源禀赋条件难以满足资源型产品消耗需求是一个突出矛盾,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的紧迫性也要求我们必须降低资源消耗强度。

  从生产环节考察,商品价值由物化劳动消耗、活劳动消耗、利润三部分组成。在我国工业产品价值构成中,转移的物化劳动消耗占74%,工业增加值率平均只有26%,低于工业发达国家42%以上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产业结构问题,即资源密集型的重化工业比重高、规模大,低消耗的高附加值制造业比重低;二是生产技术、企业规模和管理水平存在差距,导致单位产出消耗的能源原材料高。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是速度效益型的,如果经济增速出现回落,工资、利润和财政税收增长便面临困难。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应依靠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即降低物化劳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2014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为87.69万亿元,其中物化劳动消耗为64.89万亿元。如果物化劳动消耗降低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就可增加6489亿元。降低物化劳动消耗,需要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改革经济机制、改善经营管理等方面下功夫。

  重视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我国大多数工农业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但在实际生活中,城乡居民感受到的消费水平提高与生产增长速度存在差距。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流通成本过高,抬高了产品的终端价格。

  流通成本包括物流成本和商业批发零售成本两部分。2013年我国物流费用为10.2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18%,比发达国家高出9个百分点。如果物流成本降低1个百分点,一年就可节约1000亿元的物流费用。在商业流通领域,从批发到零售环节多、周转慢,商业场租费用高,抬高了商品零售价格。这也是我国网上购物增速显著高于发达国家、实体商店经营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可以说,降低流通成本与降低生产成本具有同等重要性。

  降低流通成本,首先要优化生产力的空间布局,减少不合理、不经济的货物流通;其次,破除部门垄断,建立有利于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高效协同的物流管理体制以及合理的价格收费体系;第三,用社会化大生产方式改造小生产运输组织,依托交通枢纽、生产基地、中心城市和大型商品集散地发展专业化、跨区域的大型流通企业,中小型流通企业则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转型;第四,加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减少社会再生产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五,优化城镇商业布局,形成大型综合商场适度集中、中小型综合超市和社区便利店协调发展的商业服务体系;第六,引导综合型电商与专业型电商协调发展,避免电商寡头垄断。(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