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什么是供给侧?供给侧不是什么新名词。从经济学基本理论角度看,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中一对最基本范畴,其他许多概念与定律均由此而派生,比如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规律等等。供给与需求关系又是一对经济运行中的矛盾统一体,由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的不平衡矛盾达到供求基本平衡是任何国家宏观调控追逐的共同目标。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主要从供给侧面发力还是主要从需求侧面发力取决于当时国家经济运行中供求关系的平衡状况。
供给与需求是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环节:首先,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是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中的生产与消费两个环节。二者关系是生产(供给)决定消费(需求),消费(需求)促进生产(供给)。比如房地产市场,当市场只有商品房一种商品供给时,人们就只能充当“房奴”这一角色;当低收入群体增加特别是加快推进城镇化时,民生房的需求会倒逼政府扩大民生房的供给。其次,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会在调整中保持动态平衡,供大于求即生产过剩,供小于求则生产短缺,无论生产过剩还是生产短缺都会导致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不平衡,严重时甚至会使再生产过程中断。比如,目前某些企业的产能过剩就是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局部失衡严重时会引发系统失衡。最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与调控就是要寻求供给(生产)与需求(消费)的动态平衡。所以,无论强调供给侧还是强调需求侧都是一个国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周期)推进经济可继续发展战略上的一种动态平衡选择。
为什么现在要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
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推进供给的结构性调整,即通过创新供给结构引导需求的结构调整与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国经济新常态特点时特别强调中国经济面临三大结构调整,即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结构和增长方式结构的重大调整。推进供给侧改革应当以推进上述三大结构调整为重点。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按层次包括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是推进现代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调整产品结构包括生产性消费品结构和生活性消费品结构,变制造大国为制造强国;推进消费升级和消费结构调整也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任务。其次,供给侧结构改革应当有利于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出口、投资、消费一直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其中出口与投资贡献率最高。美国次贷危机以后,特别是我国经济已步入自然回落周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內需逐渐成为主要动力。因此,供给侧结构改革要适应和推进动力结构的调整。最后,供给侧结构改革应当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结构调整。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经济新常态第三个特点时指出,中国经济正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制定五年发展规划时,将创新发展确定为五大发展战略之首。供给侧结构改革应当在供给侧理论、供给侧制度、供给侧技术等方面寻求突破。
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性改革应当同步推进,不能顾此失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然,供给侧与需求侧是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不能强调一侧,忽略另一侧。这是因为,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正面临着供给侧和需求侧都亟待结构性调整的双重压力,目前供给侧方面的问题是结构性供给过剩和结构性供给不足并存。
不能简言过去强调需求侧今后强调供给侧,更不能简言强调供给侧就是提高生产能力和增加供给。正确的选择是,坚持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同步结构性调整,实现新的平衡,从而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作者系中国税务学会学术委员会研究部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