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中国经济学家应扎根本土作独创性研究
范荣
//www.workercn.cn2016-07-13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中国的发展奇迹,可谓“世界一流”的经济实践,更是世界级的经济现象,中国人应有起码的学术自信。以中国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做好“中国学问”,应当成为每一位经济学家的立场与追求。更进一步,我们的理论研究还要让中国经济发展的范式、原理、规律等真正给全球带来福利。这样的“普适性”当是“国际一流”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近日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培养造就国际一流的经济学家、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专家学者要立足国情、深入调研,着力研究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注重从客观经济事实出发,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及规律,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研究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总书记聚焦“国际一流”,为我国经济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前瞻性。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经济奇迹,在世界经济史上从未有过,是目前仍然无法用理论解释的增长之谜。”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曾这样评述我们取得的成就。一个曾经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竟能保持长达二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用如此短的时间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成就颠覆了太多“理论上的不可能”。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发展奇迹,可谓“世界一流”的经济实践,更是世界级的经济现象。但与之相应,我们的经济理论研究却远没这般耀眼。正如有论者指出,“中国有一流的经济发展,却没有一流的经济学家。”我们有不少经济学家,要么不下功夫了解国情,盲目套用西方理论解释中国现象;要么不调查研究,只会看着统计报表作分析;要么断章取义,随便拉个模式就和中国做对比。研究来研究去,往往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亦步亦趋。独创性的缺乏,正是造成我国目前经济理论研究难达“国际一流”的重要因素。

  伟大的经济实践,理应催生伟大的经济理论,中国人应有起码的学术自信。与许多国家至今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下挣扎相比,与许多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相比,我国可谓“风景这边独好”。对此,西方国家无论是学者还是政要,都是服气的。“风景这边独好”,正是源于我们形成、发展并始终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包括理论研究者在内的每一位中国人,都需要坚定这些自信,清醒认识中国的历史走向,准确定位中国的世界坐标。对自己的认识越清醒,对形势的判断越准确,对中国的未来就越自信,对中国的研究就越有底气。

  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能否在中国大地上寻找到更有力、更独到的智慧,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学家能否认识到中国的独特性。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些西方学者抛出坚信不疑的唯海相地层生油理论,认为中国大地多为陆相地层,不存在具有商业价值的石油矿藏可能性,“中国贫油论”甚嚣尘上。然而就在这时,一些有独立见解的中国学者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李四光就是其中之一。为了探测石油,他扎根中国广袤大地,风餐露宿、历经波折,带着地质队走过大江南北、经历过无数次探测,终于找到了横贯东西的两大储油构造带,让中国彻底甩脱 “贫油”帽子。中国经济还将向前发展,迫切需要理论学术研究的服务和指导。以中国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做好“中国学问”,应当成为每一位经济学家的立场与追求。

  经济理论研究不能形而上、空对空,更要站位高,眼界宽。国际一流,首先就要有世界眼光、全球意识。需要看到,今日中国所探索的经济发展道路,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财富,更是在为世界发展贡献一份中国智慧,提供一套中国方案。而这也就决定了,我们的理论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阶段,而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让中国经济发展的范式、原理、规律等真正给全球带来福利。这样的“普适性”当是“国际一流”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发展中国家都赞叹中国的发展速度,表示要学习中国经验。不少发达国家也惊叹于中国的政府管理效率,表示要借鉴我们的宏观调控思路。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自信呢?

  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今天,在中国崛起的新征程上,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互促进,我们就一定能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让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理论,以创新的理论推动实践的成功。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