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今年上半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8%,比去年同期回落7.3%,民间投资增速下滑引发关注。为此,国务院召开专门会议,强调推动包括民间投资在内的社会投资发展。
面对当前民间投资的问题,需要理性地加以看待。一方面,民间投资实际上已经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核心部分——每年创造了60%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80%左右的就业、超过50%的税收,如果出现趋势性下滑,毫无疑问会影响整个经济增长进程。另一方面,为解决民间投资的问题,中央付出了诸多努力,新旧“非公经济36条”便是典型。然而,民间投资环境仍没有实质性改善。
这里边,首先有经济大环境的原因。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实体经济持续低迷、金融市场吸金分流等,这些因素叠加,导致民企信心低迷“不愿投”;也有民间投资结构性矛盾的存在,如民企身份难获认同,歧视性约束、不公平竞争导致民营资本“不能投”;又如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盈利下滑的同时成本上升,导致民营资本“不敢投”等。
要激发民间投资的热情,最为紧要的是,赋予民间资本清晰与稳定的盈利预期和看得见的市场未来。长期以来,当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政策层就更重视民间投资,并且出台诸多政策;而一旦经济回到周期性“过热”,则又可能被放到“次要”的环节。因此,要跳出刺激民间投资的“功利视角”,宏观政策要给予清晰而强烈的预期信号。如果宏观政策信号摇摆,企业家便无可适从;相反,只要政府清晰阐述政策目标和规则,民间资本自会基于经济理性,做出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从国务院近日发出的通知中,我们看到了针对性、有效性的部署安排。其中,着重指出要强化落实地方政府和部门的主体责任,以及加大政策解读和舆论宣传力度。这些,都充分反映出我国政府对促进民间投资的坚定决心。
民间投资的制约因素客观存在,如何破冰呢?
首要的,必须坚定不移地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一方面,通过化解过剩产能、清理“僵尸企业”,改变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过低的现状。另一方面,需要开发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民间资本“亮相登场”提供舞台。
此外,金融机构“天晴送伞,下雨收伞”,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仍然受困于“融资难、融资贵”。应该在保证金融安全的基础上,充分放开我国金融行业准入管制,尤其是要加快设立民营银行、民间金融机构步伐,加大银行业竞争,让资金自由高效地流向产生高价值的领域。唯此,才能真正破解民营资本“融资难、融资贵”。
要避免和遏制针对民间投资的各类“挤出效应”。其中,国有资本和政府投资主导型发展模式,可能造成经济持续动力的弱化、货币扩张和杠杆失控;大量“僵尸企业”无法退出市场,也可能占用稀缺的经济金融资源;在投资市场上还充斥着许多“假民间投资”和“虚假投资项目”。所有这些都扭曲了民间投资的正常发展,亟待重视和应对。
还有,需要构建多方合作共赢、风险分担的投资合作机制。现有的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在内的各类模式之所以难以推进,根本上还是因为民间资本利益缺乏法律制度层面的保障,更多依靠的是政府领导“信誉”。只有真正实现投资中的资源共享、要素共享、利益共享,多元混合的投资模式才能建立起来,民间投资的内生发展动力也才能确立。
近日,国务院专项督查调研发现,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存在着民营企业难以享受同等“国民待遇”等突出问题。有专家指出,“很多人仍然将民间投资视为‘二等公民’”。
对此,一方面要切实打破行业垄断,进一步加大削减行政审批力度,给民间投资释放出更加饱满的体制与制度变革红利;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行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凡是法律未禁止的行业都要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凡是已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领域都要向民间资本开放。这也是民间投资热情明显降低的当下最关键的破题之方。
只有让所有市场主体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民营资本才会有路,民间投资才会“有门儿”。
坚持市场取向改革 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 2014-04-08 |
庭审的民主自治功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 2014-04-08 |
光大“传家宝” 做好“贴心人” | 2014-04-08 |
国企不改革恐招致更大资产流失 | 2014-04-08 |
“让一让,六尺巷” | 2014-04-08 |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新视角 | 2014-04-08 |
“十二五”对“十三五”的启示 | 2014-04-08 |
文宗瑜:国资改革如何走市场化道路 | 2014-04-08 |
商量,中国的民主智慧 | 2014-04-08 |
制度得民心才会管用 | 2014-04-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