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开启转型发展新篇章
//www.workercn.cn2016-08-19来源:浙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环境治理社会参与的浙江实践

  “五水共治”将治水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作为优环境惠民生的重要举措,是我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逐渐形成了环境保护全民共治共享的浙江样本。

  党政主导上下互动确保精准发力。在由省委书记、省长兼任组长的“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下,全省治水工作,集中指挥、挂图作战,层层部署抓落实。全省各级人大动员组织人大代表,积极投身一系列“五水共治”主题活动,促进治水中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省政协开展专项集体民主监督活动,在参与服务中监督、在监督中参与服务,帮助基层解决治水难题。长效机制确保上下有效互动。三年来,全社会治水的共识空前加强,各方形成整体合力,多项制度安排让公众参与更加有序、方向更加明确、发力更加精准。

  多元主体跨界联动凸显共建共享。三年治水是社会各界联动合力治水的过程,也是全社会共享治水成果的过程,提升了浙江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通过治水+企业模式,积极推进企业绿色环保的发展之路;以商会或企业家个人名义捐赠治水,进一步营造全民治水氛围;以村企结对方式治水,确保基层得到相对均衡的帮扶。通过治水+科技模式,征集治水技术需求,开展专家服务指导,开展技术难题公关,动员科技界的力量助力“五水共治”。通过治水+舆论监督模式,加强宣传推广治水先进典型,增强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保护水环境的共识;开设舆论监督专题专栏,曝光负面典型,推动工作落实。治水+社会组织模式,政府通过向环保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来支持环保社会组织开展各种治水行动,实现项目资源分享,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搭建起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沟通合作的桥梁。

  因地制宜搭建渠道拓展社会参与。三年治水,始终把社会参与的入口建设和平台搭建作为有序引导公众参与的重点,通过搭建线上线下的参与平台,逐渐摸索出了一系列公众参与治水的路径。

  网络平台便利社会参与,推进环境信息公开,保障公众对治水的知情权,基本形成了线上线下治水信息公开、监督举报、反馈评价体系。“民间河长”强化社会参与,公众评议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彰显的同时,扫除了责任监管的“真空”地带。生态创建引导社会参与,发动群众自己动手改造身边的环境,建立健全群众投工投劳机制、干群结合机制、村企挂钩机制等,开展一系列志愿活动,提升群众参与度。

  市场利益调节机制深化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制定和实施市场化调节、配置和管理办法,逐步形成市场化、社会化、制度化的体制机制,推动治水行动由政府主导向政企共治转变。

  公私合作模式破解治水资金瓶颈,积极构建政府、市场、公众多元化投资体系,通过政策导向和市场引导,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更多地参与“五水共治”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治水基金模式分享治水红利,通过“五水共治”打造绿水青山,利用绿水青山吸引民营资本,由民营资本负责以市场化、公司化的模式开发利用现有生态资源并反哺治水。“河道保姆”模式保洁护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第三方保洁公司进行保洁,建立以市场化运作、责任制落实为主要内容的“河道保姆制”。(虞伟,作者单位: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

1 2 3 4 5 6 共6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