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推动经济发展的科学指引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www.workercn.cn2017-10-11来源:学习时报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对经济发展新阶段作出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引着中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迈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判断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行,引发广泛关注。如何看待经济增速下行,如何看待未来经济增长前景,如何推动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成为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现实,党中央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作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科学判断,并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

  适应新常态,就是要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呈现的一些趋势性的新变化。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正在发生一些长期的、趋势性的变化。这些新变化、新情况、新趋势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主动适应,积极作为,才能适应新变化,应对新挑战,实现新发展。

  把握新常态就是要把握新常态的科学内涵。新常态的科学内涵集中体现在四个基本特征上,即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把握新常态也要把握新常态的客观必然性。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各国发展历史看,一个国家在经历一段高速增长期后基本都会进入增速下降、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时期,这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从经济发展的国内外条件看,人口结构变化、生产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世界经济低增长、贸易空间收缩等因素都决定了以往的高增长很难持续,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客观必然。

  把握新常态还要坚定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信心。必须看到,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在经济学意义上,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由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决定,我国过去经济高速增长主要靠资本,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一直较低,但这恰好为未来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实现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留下了空间。以劳动生产率为例,我国目前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1/6,增长空间巨大。

  引领新常态就是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十个更加注重”的要求推动经济工作重点的转变。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进行资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这10个方面涵盖中国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构成了对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全面科学的指引,对我们做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判断顺应了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客观事实,是对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把握,是对经济发展现实的科学认识,是对经济发展前景的合理估计。这一重大判断科学地回答了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问题,解决了经济形势怎么看、经济发展怎么干的问题,既增强了干部群众发展的信心,也使干部群众意识到了发展的责任,明确了发展的方向。

  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环境发生变化,发展条件发生变化,发展理念自然也要发生变化。谋划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科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创新发展理念针对的是发展动力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投资、依赖出口、依赖各项要素投入,一方面造成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另一方面也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这就要求我们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将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活科研人员积极性,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创新事业取得显著成效。

  协调发展针对的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必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经济和国防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的新格局。

  绿色发展针对的是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注重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前,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环境承载能力趋弱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此,要更加有序合理利用自然,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能源;要将环境污染治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实施水污染、土地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综合治理重大工程,推进生态环境修复;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低碳循环发展;要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开放发展针对的是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之一,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出口国、第二大货物进口国、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最大的外汇储备国,这都为我国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对外开放打下了坚实基础。未来要继续完善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实现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均衡的开放格局。要推进对外开放体制改革,形成支持高水平开放和大规模走出去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与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向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共享发展针对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共享发展就是要实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为此要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就业创业,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要继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力度,下大力气解决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的供求失衡;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立足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事求是推动共享发展。

  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是我们破解经济新常态下各种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先导。

  用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新发展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中国经济航船继续昂扬前进,在实现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宏观调控目标范围内的同时,在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新成就。

  从结构优化看,我国经济实现了多方面的优化调整,多年来求而未得的结构改善实现了。需求结构出现新变化,消费推动力增强。2016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高达64.6%,成为最主要的动力。产业结构优化。2013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1.6%,比第二产业高出11.8个百分点。城乡结构优化,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关系更趋协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由2009年的3.33缩小至2016年的2.72。区域结构优化,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人均GDP倍差从2010年的1.77倍下降为2015年的1.66倍,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均GDP倍差从2010年的2.19倍下降为2015年的1.91倍。

  从动力转换看,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加大。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0年的50.9%增加到2015年的55.3%。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11年的9.1%逐步增加到2016年的12.4%.而资本、要素投入的贡献在减小,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2010年的66.3%下降至2016年的42.6%。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改善。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2012年增加7311元,年均实际增长7.4%,高于GDP增速。居民就业需求得到保障,2013—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连续4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201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02%,为多年来最低。精准扶贫成效卓著。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4335万人,比2012年减少5564万人,平均每年减贫近1400万人。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对经济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开出的药方。在新发展理念这一指挥棒的指引下,中国经济在走向新常态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发展。

  (执笔:陈启清)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