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财经

打造新时代区域发展战略的第五个支撑带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课题组
2020-06-24 08:47:54  来源:成都日报

  为什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望成为国家“第五个支撑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区域空间格局,提出了“四个支撑带”的新范畴,对成渝地区发展主要作出了三次重大决策,使我国的区域发展格局在继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东部率先之后,呈现出崭新的思路和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四个支撑带”前后顺序不能颠倒,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次序,具有战略上的先后考虑。其中,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居于首要地位。根据前面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来做个推断:国家“第五个支撑带”将花落谁家?哪个地区最有可能成为新时代第五个国家区域发展的最高战略?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国家全局的角度来考虑。到目前为止,西部地区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国家区域发展“支撑带”,这与其政治地位不完全相匹配。已有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从空间上囊括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际上并不属于新时代“支撑带”的范畴。而长江经济带,则包括了中国的东、中、西各个区域,其战略重点并不完全是放在西部地区。

  我们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若能上升为新时代第五个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并赋予其更大的使命和担当,使之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第五个支撑带”,那么,成渝地区就将毫无疑问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理由有三:

  第一,重要的区域战略价值。西部强,则中国强。成渝地区作为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核心区,位于长江上游,东邻湘鄂、西通青藏、南连云贵、北接陕甘,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点,是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连接点,也是“陆海新通道”的前端。成渝地区在人口经济承载能力、科技创新策源能力、高品质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从地缘战略角度看,具有东西互济、南北贯通、陆海联动的区位优势,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可以弥补我国中西部发展缺少“龙头”的短板,从而使之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三大经济圈一道推动东、中、西协同发展。

  第二,足够的经济体量规模。数据显示,2018年四川和重庆的GDP合计超过6万亿元。成渝城市群人口和经济总量都分别占川渝两地总和的90%左右。2014年,成渝地区GDP占全国的5.49%,2018年这一比例提升至6.6%左右,在全国经济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成渝地区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地带,是全国重要的城镇化区域,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同时,自然禀赋优良,综合承载力较强,交通体系比较健全,具有先进生产要素的适配能力。

  第三,具有产业的比较优势。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城镇化程度、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随着交通和通信成本的下降、贸易制度与政策的优化,全球和国内分工不断深化,分工越来越细化到价值创造的每一个环节,形成了全球价值链,川渝地区依托比较优势很好地融入全球及国内价值链分工体系,具有较高的全球供应链适配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党中央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里的“成渝地区”并不仅仅指的是成都和重庆,这里的“成”是个代称,指的是以成都为核心的四川地区。因此,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着眼于川渝地区,要着眼于整个西部地区,要着眼于全国乃至全球。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五个支撑带,还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与成渝地区同处西部的北部湾城市群。2017年1月20日,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同意。虽然北部湾城市群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差距,但其发展潜力不可小视。比如海南省,党中央最近发布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给海南送去了一个“超级大礼包”。海南有没有可能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或支撑带?这完全是有可能的!

  如何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顶层设计与战略谋划?

  国务院《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党中央决策部署建设双城经济圈,核心在于突出成都、重庆两个极核的增长极作用,带动整个成渝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的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按照党中央的部署要求,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着力点:

  第一,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加快推进成渝中线、成南达万、成自宜、渝昆等高铁项目,建成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推进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两场一体”运营,加强港口分工协作,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嘉陵江、涪江等高等级航道,推进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无缝衔接,提升路网通达效率,强化门户枢纽功能,构建“内畅外通、辐射区域、联通世界”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空铁公水联运组织效率和服务一体化水平,打造内陆国际物流枢纽。

  第二,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产业建设是推动成渝地区发展的真正实体,是彰显极核形成的路径选择。要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链重塑为契机,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完善产业生态圈,优化、稳定、补齐产业链供应链。成渝两地要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整合发展汽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加强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产业合作,打造一批高端切入、成链配套的世界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同时,在金融、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领域,加强两地的合作,力争打造这些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尤其要注意的是,成渝地区内部要做到产业的分工合作,错位发展。

  第三,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之所以有一轮又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其根本原因在于基础理论的突破,尤其是在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理论的突破。成渝地区要奋力抓好协同创新能力,共建西部科学城。要发挥好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中科研成都分院、重庆大学等国家科研院所的骨干和引领作用、高等学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引导企业更多关注和投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努力在可能出现革命性突破的前沿方向、在关系长远发展的关键领域、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战略必争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同时,要做到创新与产业联动、开放与创新互动,提高成渝地区的创新策源能力与成果转化水平。

  第四,全面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成都和重庆都是国家中心城市。从成都的角度看,需要强化成都的极核引领,推动成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加快成都东部新区建设,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规划建设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推动川东北渝东北、成渝中部地区一体化发展和川南渝西融合发展;推进成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和城乡公共设施联动发展。从重庆的角度看,需要引导更多的生产要素资源和产业资源,向渝西配置,实现与成都的空间对接。为更好地实现成渝两地相向发展,可以从成渝中线拿出一块公共用地,比如100平方公里,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先行示范区”。

  第五,加强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五项重点任务。按照中央的要求,具体有四个方面的着力点:一是要协同推进长江上游流域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共建长江、嘉陵江、岷江等生态廊道。二是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统一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启动标准。三是联动推进河湖长制,开展长江上游流域污染治理合作。四是加强川渝地区环境风险防控与执法,协同推进污染防治项目建设,共建环境风险应急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联合监测。

  第六,创新两地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我们建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需要有中央层面的领导工作小组体制。建议加强中央层面的统筹领导,可以参照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或海南自由贸易港等领导小组的工作机制,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协调和解决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同时,还需要构建省市层面的联系对接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川渝党政联席会议工作机制。我们主张两地摒弃“各扫门前雪”的保守思维,力争将竞争关系转变为实质性的合作关系,要推进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共建共享,推进养老、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共同完善粮食安全、重要能源和应急救援等战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课题组认为:只有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才能真正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真正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成都向东,重庆向西,相向发展”的指示精神,真正唱好“双城记”,使成渝地区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第五个支撑带,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课题组组长、执笔人:周跃辉,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宣部高端智库重点课题主持人,曾在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担任挂职干部。课题组成员:公丕宏、王瀚锋)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