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财经

成渝双城对话 成渝如何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

2020-06-24 09:50:20  来源:成都日报

  今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第六次会议时强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为两座城市唱好“双城记”提供了清晰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定位。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国家战略的不断加持下,成都和重庆,这两座千年相依的城市,必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开启新篇章、站上新起点。

  专家简介

  陈霄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主任

  伍笛笛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统一战线理论教研部副主任

  李丁

  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丁从明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经济系主任

  核心提示

  成渝地区具有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和综合配套基础,外贸依存度相比沿海城市群较低,在疫情造成全球供应链受阻之时,利于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具有独特优势。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所积累的发展经验,对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背景下其他地区新型城镇化具有相当程度的政策借鉴意义。

  可以探索建立两地制造业合作示范区、重大改革试验区协同区。强化两地的政策协同支撑,包括城市规划政策、财政政策导向、招商引资政策协同以及投融资体制创新等,形成多层次、常态化的协作机制,为生产要素在两地间的充分流动提供制度机制保障。

  在行政管理方面,成都、重庆可启动实施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工作试点,以经济区为主,行政区为辅。以共同项目为依托,建立以市场主体为主的管理模式。

  如何理解中央的战略考量?

  成都日报:中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并提出了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的顶层设计,其中的战略考量是什么?

  陈霄:从中央顶层设计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这一新时代区域发展观的又一重大且具体的举措。具体来说,成渝地区肩负国家发展战略纵深的使命,是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促进内陆开放的“国之重器”,近年来成渝地区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增长较快,已初步具备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潜力。

  伍笛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空间布局的部署日渐清晰。目前,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作为国内发育程度最高的三大城市群,已上升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肩负着支撑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任。作为西部规模最大、对内对外经济联系最密切的人口和经济集聚区,成渝这两位“优等生”,近年来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央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其核心要义在于要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以期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助推西部乃至全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革,全球产业链加快重构,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对此,中央近期提出要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格局从空间角度来看,就是要拉大我国发展纵深、发挥我国战略腾挪空间大的优势,以占据全球供应链重要节点的世界城市群为引领,形成内外大循环的空间格局。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有利于拓展我国发展的战略纵深、增强发展韧性,对于加快形成东西互济、内外统筹的区域开放格局,从容应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新挑战等诸多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丁从明: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视角来看,大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显著特征。而“不平衡”体现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上。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目的是以此来提升西部地区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通过先行先试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将使其成为西部地区改革发展的高地,从而破除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释放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最终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从不平衡走向平衡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如何增强民生福祉?

  成都日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于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民生福祉,将带来哪些重大改变与提升?

  伍笛笛:成渝地区自古以来就风光迤逦、山川秀美,人文雅韵、多姿多彩。尤其是成都平原作为享誉天下的天府之国,历来就是令人倾慕的生活宜居之地。近年来成渝地区已成为西部地区人口跨省内迁的最重要流入地,对人口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此外,成渝都勇于摒弃“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将生态文明纳入城市及区域价值提升的发展框架中,积极践行绿色发展,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后发优势。未来成渝两大城市将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七个方面着力点,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与高品质宜居地。

  陈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对成渝地区经

  济、城乡和社会一体化发展带来极为重要影响。一是将实现由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产业、人口、土地、资本、技术和数据等要素必将突破行政区经济的限制实现优化配置、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有利于成渝地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二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将取得关键性突破。通过成渝地区城镇化和逆城镇化的交互作用,能够有效打通农民手中的资源向资产转化的“肠梗阻”,形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市人才入乡激励的双向通道。三是将大大增强成渝地区“宜居”吸引力。打破成渝两地公共服务供给的地域限制,在养老、医疗、教育等领域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高质量协同治理公共服务体系,将大幅提升成渝地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丁从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示范区。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转型经济体,势必要走出一条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城镇化道路,构建成渝双城经济圈便是对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试验性探索。依据2018年的统计数据,川渝总人口约1.1亿,其中城镇常住人口约6千万人,具有“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显著特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所积累的发展经验,对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背景下其他地区新型城镇化具有相当程度的政策借鉴意义。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