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财经

成渝双城对话 成渝如何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

2020-06-24 09:50:20  来源:成都日报

  比较优势有哪些?

  成都日报:相比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在地理、生态、劳动力、产业、文化等方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比较优势是什么?

  伍笛笛:成渝地区是我国与中亚、中东欧、南亚和东南亚等距离最近、规模最大的经济地理单元,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着联外接内的独特区位优势。例如蓉欧、渝新欧近年来成为中欧班列中的翘楚,《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又进一步明确了成渝在陆海新通道中的重要枢纽地位。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引领新时代西部内陆地区开发开放,与沿海开放共同构建起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此外,以内需为主导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具有抗击风险的独特韧性。从全球人口和潜在的消费市场来看,成渝地区拥有内陆广阔的腹地和市场。例如四川8375万的常住人口规模,放在全球来看高于英、法、意、韩等国规模。同时,成渝地区具有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和综合配套基础,外贸依存度相比沿海城市群较低,在疫情造成全球供应链受阻之时,利于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具有独特优势。

  陈霄:相比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成渝地区具备生态宜居的优势。成渝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水源、天然气、页岩气等清洁能源,是适宜人类居住的极佳区域。成渝地区在发展开放经济方面独具潜力。过去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由于沿海开放的区位优势优先发展起来,但随经济全球化趋势放缓,开放空间已逼近极限。成渝地区是联结欧洲和东南亚市场的陆上经济走廊,具有广阔的开放空间和增长潜力。

  丁从明:成渝地区的产业目前已经很好地融入了全球以及国内的价值链分工体系,具备良好的工业基础。不论是在军工、轻化工、交通运输、食品加工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等方面,成渝地区均保有行业内的多个龙头企业。

  陈霄:成渝经济区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全国40个工业大类中,成渝地区就有39个。集成电路、物联网、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加速集聚,在劳动力红利和城镇化红利的叠加效应下,能够有效带动西部发展,助力整个中国经济动能转换。

  李丁:从劳动力结构看,成渝经济区人口接近1亿,是七大经济区中人口最多的区域,人口密度达到490人/平方公里,是西部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区域。由于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产业体系较完备,形成了庞大的熟练产业工人群体。而成渝经济区的生活成本相较东部沿海城市群低很多,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对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链的形成至关重要。

  丁从明:成渝地区拥有高度融合的文化圈层。成渝地区交通联系紧密,处于同一方言片区,更是享有高度一致的生活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价值观。高度融合的文化圈层与交往密切的社会经济生活互为因果,相互强化。这意味着更低的交易成本,更频繁的社会交往和商务往来活动,更高效的生产要素流动。最终在高速铁路、公路运输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加持之下,成渝地区实现经济一体化是必然的结果。

  李丁:在文化上,巴蜀文化一直都是紧密相连,相互补充的。同源的文化变成了成渝地区发展天然的优势。而成都人比较温和,城市精神是雅致的;重庆则偏向奔放热辣,城市精神是豪爽的。这些文化的互补,也是两地合作最重要的基础。

  成都日报:成都和重庆各有哪些比较优势?

  伍笛笛:成渝两个城市的比较优势,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一是区位方面,重庆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具有先天长江黄金水道资源,而成都拥有的平原地形更适宜城市的生长和发展;二是产业方面,重庆作为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制造业实力尤显,成都作为西部消费中心和西南生活中心,生活性服务业及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特色鲜明;三是生态方面,重庆森林资源、水资源等生态资源丰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地位突出,成都则是以大美公园城市形态为特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四是体制方面,重庆是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市直管区县,扁平化管理结构特征明显,行政成本较低;成都作为全省“主干”,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下与省内市州发展腹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

  丁从明:重庆作为直辖市,受国务院直接管辖,在对内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对外集聚高端要素资源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此外房价相对较低,生活成本不高。而成都位于成都平原拥有便利、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更适宜居住的气候条件,川内各高校更加多样化、科研整体实力也相对较强。

  如何发挥好比较优势?

  成都日报:成渝如何把握好国家战略机遇,发挥好比较优势?

  伍笛笛:成渝地区当前应共同争取国家战略资源落地布局,务实有效地推进合作共建,协同做大规模做强能级,携手参与全球竞争。

  一是推动成渝相向发展,增强人口经济承载能力。从空间上看,成都东进战略经过三年规划,以东部新区挂牌为标志进入了全面建设阶段;重庆将渝西12个区扩展为主城新区,西扩迈出实质性步伐。未来成渝地区将以“成都东进”和“重庆西扩”为重点空间和平台,进一步增强两个城市的承载能力,加快推进成渝之间相向发展。

  二是推进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增强创新能力。成渝地区创新资源丰富,形成了较为集中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在核科学、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具有较强的源头创新能力并具有一定互补性,为推动成渝地区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争创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了重要的基础。

  三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成渝地区在肩负着进一步加速西部生态功能区人口集聚重任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坚决贯彻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成渝两个中心城市分别以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为目标,要奋力在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作出表率。

  下一步着力点是什么?

  成都日报:成都和重庆协同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经济中心,下一步的着力点是什么?

  李丁:成渝都是国家中心城市,成都与重庆的协同发展,要尤其重视合作而非竞争。成都与重庆共同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要共同提升区域整体形象,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真正实现成渝经济圈的高效分工与协同整合。着力点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在市场配置方面,要率先打破各类行政性垄断,实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充分流动,让市场配置产业发展资源,从而实现在成渝城市群范围内产业选择、产业发展、产业升级的动态平衡。在行政管理方面,在成都、重庆两地启动实施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工作试点,以经济区为主,行政区为辅。以共同项目为依托,建立以市场主体为主的管理模式。在财税体制方面,建立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要推动两地在头部高校、研发机构方面的综合优势,与既有的产业优势结合,合力发展一批在国际和国内都有比较优势的重要科研区域、重大科创项目,以及前沿交叉科技应用的高水准案例和场景。

  丁从明:一是强化成渝两地政府间协商会商机制。截至目前,川渝两省市已建立了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两省市发展改革委调度会制度等。下一步,可以探索建立两地制造业合作示范区、重大改革试验区协同区。强化两地的政策协同支撑,包括城市规划政策、财政政策导向、招商引资政策协同以及投融资体制创新等,形成多层次、常态化的协作机制,为生产要素在两地间的充分流动提供制度机制保障。

  二是推动成渝两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两地的高等院校具有优势学科互补的显著特征,双方可以通过相互之间高密度、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有助于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职业发展路径和科研院所,提高科研人才的本地化率,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内生发展。

  三是优化制造业产业布局和协同创新能力。成渝两地的制造业具有优势互补的显著特征,两座城市可以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高附加值产业上实现合作共赢。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到来,在新基建的投融资政策导向之下,成渝两地应大力布局实施一批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关键项目,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

  伍笛笛:一是合力构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和打造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是成渝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经济中心、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与动力源的重要基础。未来应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通过“补链筑群、提质提能”构建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二是利用大通道与高水平开放平台,共建全球供应链重要节点。加快国际航线、班列等对外大通道合作,提升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功能;以自贸区、新区、临空临港经济区、国别合作园区等载体为重点,增强高能级开放平台功能;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协同完善平台化多主体服务配套体系,为抢占国际供应链的重要节点形成有力支撑。

  三是加快科技资源集聚转化,共建成渝产业创新走廊。以“一城多园”模式共建西部科学城,依托科技资源与产业基础打造成渝产业科技创新走廊,集合科创资源、布局产业共性基础研发平台、技术服务平台等,构建支撑产业发展的协同创新网络。

  陈霄:成渝协同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应着力突出区域特色与整合优势资源,以基础设施融合、城乡融合、产业融合等为重要抓手,共同打造成渝双核高质量增长极。一要共谋重大项目。做好成渝两地“十四五”规划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编制的衔接,聚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新型城镇化与户籍制度改革、乡村振兴、生态共建环境共保、社会民生等领域,共同谋划一批标志性、代表性的重大项目。二要共建重大平台。有效依托自贸试验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等政策资源,为建设成渝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和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集聚提供载体和平台。三要共抓重大产业。围绕装备制造、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开展深度合作,全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消费品产业集群、材料产业集群、大健康产业集群、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文旅农”产业集群等,打造成渝地区产业体系的核心竞争力。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