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收入分配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影响着我国的长期发展和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健全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作出了重要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理解收入分配制度的双重功能
《意见》要求“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指出了收入分配制度具有双重功能。收入分配制度既要有利于鼓励先进、促进效率、最大限度激发活力,又要有利于防止两极分化,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两者的功能都不可偏废。
初次分配制度的主要功能是鼓励先进、促进效率。《意见》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劳动、资本、土地是传统的生产要素,强调知识、技术、管理作为生产要素反映了现代经济中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上升的趋势,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将“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纳入,则反映了随着经济活动数字化转型加快,数据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凸显,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与时俱进地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要求。虽然随着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但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没有变,这一分配原则需要长期坚持。
再分配制度的主要功能是防止两极分化,促进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对部分国民收入进行的重新分配,主要由政府建立调节机制来进行。《意见》提出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来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的分配关系。其中税收是最重要的再分配机制,社会保障的再分配作用也在我国逐步加强。慈善等第三次分配是再分配的有益补充。
简而言之,收入分配制度具有促进效率和保障公平两大功能,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中努力实现两者的动态平衡。
我国改善收入分配的努力和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针对计划经济时期的“大锅饭”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国家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形成了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迅速调动了经济主体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了经济社会活力,对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要看到,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迅速拉大,基尼系数长期高于0.4。这是当前收入分配的最突出问题。我国收入差距较大既有初次分配制度不合理、不规范的原因,也有再分配力度不够、效果不好的原因。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同步”“两个提高”的目标:“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明确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从分配制度建设、就业、社会保障、打击非法收入等影响收入的多个方面入手,积极实行一系列增加收入以及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举措。一是加强收入分配相关制度建设,2013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定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路径和政策举措等作出了要求与部署。二是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增加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通过促就业、稳就业保障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三是全面推进扶贫攻坚,通过实施“五个一批”,将在2020年底前使所有贫困对象实现现行贫困标准下的脱贫,消除绝对贫困。四是加快推进个人所得税等税收制度改革,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和公平性,强化再分配调节机制。五是全面加大对腐败和非法收入打击力度,规范国企负责人薪酬,规范了初次分配秩序。
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状况有一定改善,但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由2013年的2.81下降到了2019年的2.64,但差距仍然不小;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2008年的0.491持续小幅下降到2015年的0.462,但之后又开始反弹,2018年达到了0.468,仍处于高位。虽然我国即将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但仍存在大量中低收入人群。
同时,随着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全球化的发展,收入分配将面临更大挑战,特别是对于人力资本不足的劳动者而言,就业及收入增长空间可能会受到较大挤压。
进一步健全收入分配制度的重点任务
针对当前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意见》提出了健全收入分配制度的总体目标,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并就健全初次分配、再分配制度和第三次分配机制都提出了要求和任务。下一步,要按照《意见》精神,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第一,进一步推进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改革,矫正要素配置不合理对收入分配的消极影响。深化垄断行业改革,进一步打破垄断和市场扭曲,建立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秩序,遏制垄断行业从业人员和高管收入畸高现象及其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消除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和就业中的身份、性别歧视,消除“同工不同酬”现象,为劳动者就业创造公平的环境,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第二,建立健全工资决定及其正常增长机制。推进建立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的机制。建立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指导行业、企业工资的制定,促进形成科学的公共部门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引导企业保障劳动者权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第三,改革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薪酬制度,使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劳动得到合理回报。打破事业单位统一的薪酬制度安排,建立起符合教育、医疗等各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扩大工资分配自主权。这既有利于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力,促进效率,也有助于稳定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改善收入分配格局。
第四,加大对低收入和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快统一城乡低保标准,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实现应保尽保。加大对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补贴,缩小他们与其他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这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更为重要。在消除绝对贫困后,加快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机制和政策。
第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地区间、群体间的保障水平差距。加快推进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尽快实现职工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做好职工养老保险和居民养老保险的转移和携带衔接,逐步缩小两者的保障水平差距。加快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增强职工医保的共济性,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的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并控制好地区差距,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同时,也要在快速老龄化背景下,处理好社会保障筹资和给付的代际分配问题。
第六,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发挥好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慈善等社会公益活动体现了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是再分配的有益补充。要落实好《慈善法》,健全慈善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为慈善组织发展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强信息公开,激发社会各界的捐赠行为和公益服务热情,促进建设互相帮助、互相关爱的和谐社会。
收入分配制度既是分蛋糕的基本规则,也是做大蛋糕的激励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构件。近年来,我国在健全收入分配制度、改善收入分配根据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下一步要按照《意见》部署,下大力气推动改革完善,进一步改善收入分配格局,以坚实的步伐迈向共同富裕。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