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新经济发展面临体量偏小,人才、资金、科技等高端要素供给不足,民营经济活力不强,相关产业政策配套不足等因素制约,应总结成绩和不足、梳理长板和短板、找准瓶颈和堵点,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空间、向创新要动力
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是党中央针对国内外疫情形势、经济形势变化作出的重大判断,是因势利导、主动应变、化危为机作出的重大部署,对推进上海经济恢复和发展以及迈入“增长中高速,质量中高端”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面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叠加的“强冲击”,发展新经济是一个重要选项。它不仅是防控疫情的支撑点,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着力点,更是构筑未来战略优势的发力点。对上海来说,要主动顺应新经济发展潮流,通过深化改革来抢抓机遇、率先成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紧盯市场风向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上海主要经济指标经受了不小的考验。不过,以新消费、新服务和新制造为代表的新经济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较好地缓解了经济下行压力,增强了上海经济的发展韧性。
新消费逆势增长。疫情极大地抑制了传统消费活动,但新的消费习惯加速形成。“非接触”“宅经济”“云生活”等新消费理念推动消费场景的转换,大量线下消费转移至线上,网上零售额逆势增长。
今年第一季度,上海网上商店零售额同比增长4.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17.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4.9%。在上海首创的大规模综合性消费节庆活动“五五购物节”中,参与线上商家超过52万家、线下商家超过10万家,线上电商平台销售额大幅增长,撬动线下实体销售效应明显,呈现出线上线下企业深度融合的积极景象。
可以预计,随着网络化、数字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新型消费模式将日趋常态化,并有力推动消费市场回补,为消费升级注入新动力。
新服务蓬勃兴起。疫情暴发以来,传统线下服务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但是,以“在线、智能、交互”为特征的新服务应运而生,成为生活、购物、卫生、教育等社会服务的有力补充。
疫情期间,在线教育、在线办公、在线医疗、在线娱乐等新服务业态呈井喷式增长,无接触配送、在线零售、无人零售等新服务模式蓬勃发展。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份,上海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7.2%。随着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更加精准,线上线下企业融合程度不断深化,新服务有望进一步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生活性服务业向多样化、高品质升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制造加速推进。前段时间,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通一度受阻,制造业企业纷纷停工减产,生产经营活动受到较大冲击。伴随复工复产的进程,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制造”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高效引擎,展现出巨大的成长潜力。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今年1至4月份,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下滑的情况下,上海的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了6.1%。随着生产制造各个环节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制造业产品和服务的模式和理念将进行重塑。以智能化制造、模块化制造、柔性化制造为主体的新制造,是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发力点。
需要看到的是,上海的新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体量偏小,人才、资金、科技等高端要素供给不足,民营经济活力不强,相关产业政策配套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加上国际疫情仍未明显好转,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在顺势而为发展新经济的过程中也应紧盯市场风向,总结成绩和不足、梳理长板和短板、找准瓶颈和堵点,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空间、向创新要动力。
激发市场活力
面对更趋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上海既要正视疫情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强冲击”,更要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重构供给动力、需求动力、要素动力和制度动力。
重构供给动力: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促进产业集群化、高端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
要加快落实《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聚焦无人工厂、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在线金融、在线研发设计、在线文娱、在线医疗、“无接触”配送等领域,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引擎,推动在线新经济大发展。
通过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通过现代物流体系提高产品的供给能力,从而推动制造环节优势向两端服务环节延伸,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条。
要加强集群建设,在重点领域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有机结合、互促共进,加快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重构需求动力:以新基建、新消费和优质出口为重点,充分释放有效需求。
从投资角度来看,近年来投资报酬递减效应逐步显现,投资的规模增长效应越来越弱。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重点在于扩大投资有效规模、提升投资效率。为此,投资重点有必要转向以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
从消费角度来看,上海的居民消费正在步入结构快速升级期,服务消费、绿色消费、智能消费、信息消费等新型消费日益受到欢迎。要积极适应新的消费趋势,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稳定传统消费的基本盘,培育新兴消费的增量。
从出口角度来看,要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探索外贸新业态和新模式,进一步做大做强跨境电商零售出口,助力企业拓展营销渠道、培育自主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
重构要素动力:以创新为核心,强化人才、数据等高端要素的支撑力。
要努力创造“新人口红利”,实施人力资本优先发展战略,着重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和高低技能人才错配问题,推动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同时,加大对重点领域的人才项目支持力度,加快优化科技人才布局,强化人才与项目、基地的统筹配置,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
要加大对数据信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大力促进风险感知和预测、基础统计分析等竞争力相对较弱领域的发展。同时,鼓励高校院所向应用研究和产业化方向延伸,提高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积极性,促进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重构制度动力: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导向,在监管、产权、开放等方面创新制度供给。
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落实针对新动能的动态审慎监管制度;完善差别化政策,进一步提升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质量,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便利各类创业者注册经营、及时享受扶持政策等。
要聚焦重点领域,强化开放型经济集聚功能,支持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在要素聚集、功能强化上构筑发展战略优势。同时,充分利用长三角市场优势,积极引进扶持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企业,形成新一轮跨国公司和科技型企业的投资热潮。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