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财经

加快环黄海生态经济区建设

郝宏桂
2020-07-14 17:20:20  来源:新华日报

  在我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一期)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一周年之际,为统筹做好湿地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寻求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日前,盐城市果断提出要加快环黄海生态经济区建设,以构建高效、和谐的大生态经济系统为目的,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不断加强多方合作的同时,共同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区域内国际生态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加快环黄海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区域范围上看,它既包括黄(渤)海沿岸的潮间带滩涂和其他滨海湿地组成的核心区,还包括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天津及上海等沿海地区,并涉及国际上朝鲜、韩国、日本的环黄海地区;从建设内容上看,它既需要加强世界自然遗产滨海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又要求加快区域内的产业转型、大力推动生态型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涉及到区域内城市能级提升与社会治理的进步;与此同时,环黄海生态经济区建设涉及多个国家、多个层次的协调合作。

  站在更广阔的视野上,环黄海生态经济区建设有着较好的基础条件和发展前景。一是地缘文化相近,区位优势明显。区域内中朝韩日四国通过同一个海域黄海海域紧密相连,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区域国际贸易和投资发展提供了便利;历史上,该区域同属于儒家文化圈,自古以来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使得中朝韩日在文化上具有许多的共同性,这也为环黄海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天然的有利条件。二是参与体间发展程度不一致,经济互补性强。区域内国家经济呈现了多样性、多层次性特点,使其相互之间有着较强的经济互补性,有利于进行深层次合作;经济结构方面,区域内国家在产业、技术和人才上有着很大的优势互补性和传递性;要素资源方面,四国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技术、资金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互补性,有利于对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三是战后现代化“东亚模式”的成功,为该区域奠定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环黄海地区聚集着亚洲最富经济活力的中国、日本和韩国,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在中日韩三国的带动下,环黄海地区的经济崛起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期。

  推进区域经济共同体之一的环黄海生态经济区建设,应遵循国际生态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当前,面对全球疫情肆虐和逆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区域一体化建设平添了许多困难,需要我们以更加务实的作风和开放态度,结合本地区实际,着力从构建一个点、延伸一条线、形成一个面、汇成一个圈四个方面开展踏实有效的工作,探索出一条以生态合作引领对外开放的新路径。

  珍惜世界遗产品牌,扎实推进绿色发展高地建设。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总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盐城独特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努力将盐城打造成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走廊”和“生态走廊”。在资源环境建设上,强化滩涂资源、“风光”资源、生物资源等盐城特色优势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将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寻求一条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盐城道路。在产业发展上,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标准、生态化建设沿海产业项目,发挥重大项目龙头带动作用,切实提升临港产业链竞争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全力打造国家沿海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产品出口基地和全国沿海有影响的观光休闲农业基地。在城市建设上,在不断提升城市能级的基础之上,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通过大规模“造绿”“增绿”“补绿”以及生态公益林抚育,积极实施美丽城镇、生态园区、景观通道、绿色村庄重点工程。

  积极构建城市联盟,推进环黄海生态城镇带联动发展。黄海地区是我国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沿海地带,与韩国西部沿海经济带隔海相望,加快环黄海生态城镇带建设,既是对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内区域发展战略的全面落实,也是对“一带一路”倡议、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等国际合作战略的丰富和细化,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未来最大的发展空间。在路径上,需要借鉴国内外港口城市发展经验,重视城市能级的提升,加快功能性项目建设,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魅力港城;充分发挥上海、天津、青岛等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在城市功能与产业定位上形成互补,特别是以建设成为中等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若干临海县城建设,优化沿海地区城镇空间布局,注重发挥各类基础设施功能的相互衔接,进一步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在集聚产业、集聚人才和汇聚文化中的功能和作用,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促进城市与区域的一体化发展。

  树立生态共同体意识,建立高效良性循环的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环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和整个生态圈的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维护方面,加强对环黄海大生态系统的协同治理,共建和谐共荣的海洋生态文明,从法律、政策、产业等多个层面支持环境合作与环保技术转移,鼓励绿色产品的生产与贸易,引导区域内投资流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引导资源、要素向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本国经贸可持续增长的方向转移与配置。统筹发展规划,发挥沿海滩涂湿地和生态环境竞争优势,以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为重点,推进产品的生态开发,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引导资金流向环保产业,促进有利于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的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构造园区生态产业链条,探索走出一条环黄海地区绿色发展新路子。

  从国际国内两方面着手,加快区域内的联动发展。国内部分,构建沿海地区市级政府间的横向合作机制,并与省级纵向协调机制结合起来;建立环黄海及其与周边地区联席会议制度,协商解决跨市域的重大问题,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协调机制建设。建立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协作、环境保护等联席会议专题小组,尝试建立行政磋商机制和行政互认机制,具体负责环黄海区域发展业绩考核以及区域间专项的对口协作。国际上,加强政府间的贸易协调机制建设,建立贸易争端预警机制,减少突发事件对正常双边贸易关系的不利影响;加强民间交流,强化研究机构作用,充分调动学术团体和企业界的力量,在不同层面上建立对话机制;完善投资保障制度、通关制度、商务纠纷仲裁制度、海运协定等制度,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缔结双边多边协定,逐步构建环黄海生态经济区的环境政策与制度框架。

  (作者为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沿海发展智库”研究员)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