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财经

持续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张贵友
2020-07-14 18:11:11  来源:安徽日报

  得益于农业结构调整、粮食价格放开、劳动力转移加快、财政支农支出增加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国农民增收渠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多元化的格局。在此过程中,市场机制对促进农民增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政府致力于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为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民增收带来负面影响。农民高密度就业的服务业、旅馆业、餐饮业等受到巨大冲击;制造业加速数字化和智能化,加快了对劳动密集型经济活动的替代;全球产业链的中断将加重农民工群体的失业程度。为此,促进农民增收,要继续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坚定信心和决心,转变方式,多源并重,为农民增收提供持续动力。

  转变方式,努力实现“五个转变”

  在目标上,从主要追求增收速度向追求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更加注重提高增收稳定性、持续性。现阶段的农民收入基数已明显提高,应更加强化增收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一方面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稳定增收渠道;另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支持保障力度,全面构建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

  在对象上,从支持农村人口普惠增收向重点支持特定区域与特定群体增收转变,更加注重普通农户和贫困人口。当前的农民收入支持政策中,普惠性政策多、投入大,差异性政策少、投入小,传统农区和普通农户增收面临更大困难。应将政策资源更多地向增收困难区域、群体倾斜,加快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收入水平。

  在手段上,从主要通过产业发展“带增收”向兼顾利益联结“共增收”转变,更加注重各类主体平等分享发展成果。目前,农村产业扶持政策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农民一般只享有部分终端收益。下一步,应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让农村生产要素获得合理回报,让农民合理分享产业链各环节增值收益。

  在渠道上,从主要挖掘传统动能向同步培育增收新动能转变,更加注重打好政策组合拳。目前,农业生产经营和劳动力转移就业仍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也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新的机会和空间。下一步,需要更加精准的制度设计,促进传统动能改造提升,促进新动能尽快成长,更好地实现农民收入增长“多轮驱动”。

  在制度上,从主要直接支持农民增收向同步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转变,更加注重全方位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在收入增长放缓时,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也可让他们得到实惠。应尽快建立起覆盖全面、保障有力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制度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让农民有稳定的生活预期。

  多源并重,持续促进农民增收

  抓就业创业,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要着力推进县域全域全民创业,打造就业创业平台载体,加快推进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要突出外出经商、科技人员、农民工、大学生、退休人员、退役军人等6类重点人群返乡下乡创业,支持做大做强当地特色产业或新兴产业。要完善产业链利益联接机制,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

  抓要素下乡,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稳步增长。要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拓展“三农”保险广度和深度。要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制度。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职业经理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力度。要鼓励工商企业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发展现代种养业和乡村旅游服务业。加强对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要强化农业科技推广,逐步建立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服务新格局。

  抓资源输出,促进农民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要建立健全推进技工重点省区建设的工作机制,将职业教育发展与技工重点省区建设统筹谋划、同步实施,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要紧紧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机遇,强化劳务对接合作。同时,加快解决农民工在城市的落地等问题。要总结兰州拉面、沙县小吃等“走出去”的做法和经验,积极开发地方特色品牌食品,出台支持政策。要提高贫困地区转移收入水平。加强城乡各项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畅通参保人员双向流动的制度转换通道。

  抓农村改革,促进财产性收入有效增长。要充分运用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加快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格局和运营机制。要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实化、股权实化、机制实化。鼓励各地建立“三变”改革项目引导基金,探索“三变”实现路径。要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未承包到户的集体“四荒”地、养殖水面、林场等资源,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利用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等资源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探索利用闲置的各类房产设施、集体建设用地等发展相关产业。要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财产权“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构建完善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农业大学基地)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