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财经

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助推县域旅游发展

申海涛
2020-07-15 17:08:12  来源:河南日报

  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黄河文明的发源地,历史悠久、根脉深厚,拥有文旅融合发展的独特优势。应统筹谋划,将散布于乡野之间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用好“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厚重文化底蕴,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助力县域旅游大发展、大繁荣。

  合理开发散落于地方的古迹与遗址

  河南省地处华夏腹地,千百年来孕育了民族文化的精华,散落于县域乡野之间的古迹遗址比比皆是。它们承载着远古先民的古老智慧,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河南省县域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基础。

  科学再现古迹遗址的文化形象。文化形象表达了有关古迹遗址最基本的文化意义,是对历史真实的艺术反映,是科学成果的艺术表达。发展县域文旅,应通过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对古迹遗址的科学研究,深度挖掘域内不同遗址的文化内涵,同时在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利用文学、艺术、影视等方式,使古迹遗址的文化形象得以科学再现,以厚重的文化底蕴支撑县域旅游的韧性与后劲,提升县域文旅的影响力、传播力。

  打造呈现历史文化的“记忆之场”。由于理念、资金、政策等原因,河南省县域内有诸多古迹遗址仍疏于保护与开发。各相关县域应以古迹遗址为中心,建设不同主题的特色鲜明的场馆,对古迹遗址及出土文物进行有效保护。同时,各场馆在实物展示的基础上,可以运用人机交互、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进行实景再造,将现代科技、地方特色与历史文化有机结合,帮助旅游者重塑历史记忆、感受文化魅力,提升县域文旅的感染力、吸引力。

  大力培育文旅产业新型人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将古迹遗址承载的历史文化商品化、具像化、产业化,以文化赋能旅游,推进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是关键。面对当前河南省县域文旅发展中文创产品缺乏创意、形式雷同、功能单一等问题,除引进国内外相关人才外,政府还须引导省内高校和职业院校立足大局,以文旅融合为契机,着力培养一批契合各层次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型人才。此外,各县景区也需要进行从业人员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为县域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充分展现中原地区的民风与民俗

  当前,文化旅游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民俗旅游,即旅游者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河南省县域内的各种民风、民俗是历史文化底蕴的再现,蕴含着极其丰富且独具特色的社会内容,是县域旅游的点睛之笔。

  发挥中原民间烟火的比较优势。河南省拥有诸多独特的民俗文化,如陕县、浚县等地的春节社火,内黄、清丰等地的庙会,历史悠久,且规模大、影响广、民俗味浓厚。但由于工业化的冲击、外来文化的渗透等原因,各地民俗文化存在被淡化、同化、庸俗化等问题。这就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以民众广泛参与为基础,以涉及保护和发展的具体问题为出发点,结合实际,整合最具地区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同时,发掘其比较优势,提炼精华,规范展演,使之既有市井味道,又不乏文化意蕴,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品牌。

  展现中原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河南省的民间艺术植根于中原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题材的多样性和艺术的独创性。如朱仙镇木版年画,技法精湛、题材广泛,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淮阳的泥泥狗、灵宝的布缝、方城的石猴、浚县的泥咕咕,以及各地的砖雕、石雕、木雕、叶雕、玉雕、剪纸、竹编等民间瑰宝,不仅彰显了河南省地方特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具有极高的审美及旅游价值。因此,各地应抓住机遇,加强地方特色民间艺术的宣传力度、开发深度,让民间艺术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呈现中原民间仪式的厚重内涵。仪式的展演是对民间文化的重要传承。如每年三月初三的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根亲文化的具体展现,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民间文化信息,体现了中原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色。旅游者可以通过对仪式中独特文化内涵及价值理念的解读,达到与仪式文化间的有效互动,获得高层次的旅游体验。因此,各地应将开发仪式旅游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内容,深入挖掘有厚重文化内涵的民间仪式,并注重仪式周边氛围的营造,让游客体验当地文化的真谛,打造地标性文旅项目。

  科学挖掘埋藏于乡野的戏曲与小调

  河南省被誉为“戏曲之乡”,有着光辉灿烂的戏曲文化,除了豫剧、曲剧、越调等经典曲种之外,各县也有着丰富的地方特色曲种,如滑县、濮阳的大弦戏,汝南、内黄、通许、范县的罗卷戏,南乐的目连戏,太康的道情戏,内乡的宛梆,濮阳、滑县、延津的大平调,灵宝、罗山的皮影戏,商城的民歌等。应发掘这些藏于乡野的艺术瑰宝,从而拓宽县域文旅的内容。

  培育专门人才传承文化遗产。进入21世纪,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和人文环境的变化,民间戏曲渐渐处在“被遗忘的角落”。当前,“活化”这些非遗文化,需要搜集、整理曲种曲目,编辑、出版相关著作,在省域内高校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或相关院系,进行民俗学研究,培育适应新时代的艺人。同时,县域旅游应为地方戏曲、歌谣、小调提供一方舞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打造具有“老家河南”味道的地方戏曲。地方戏曲、小调大多用乡土语言讲述乡村故事,表现乡土社会,可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娱乐、寻找乡愁的需求。像太康道情戏被老百姓称为“高粱稞子戏”“鞋簸箩子戏”,演绎的故事清一色是乡村题材。应抓住旅游者的心理,打动其情思,适度改造戏曲内容,寻求共情的感觉,打造出“老家河南”的味道,在曲韵悠扬中享受文旅融合的大餐。

  用戏曲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为县域旅游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内生动力。黄河文化滋养、哺育着中原人民,每一出戏都在讲述黄河故事,每一种曲都在展现河南情怀。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用戏曲讲好“黄河故事”。各地应对乡野间的戏曲、小调进行必要的改革、提升,创新艺术形式,融入时代元素,使其与时代同频共振,成为宣传河南、展现河南的载体,成为县域旅游的文化名片。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