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财经

以都市圈建设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

林永然 张学良
2020-09-11 09:48:59  来源:河南日报

  2020年7月18日,河南省召开都市圈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了有关规划的编制情况,强调要以生态为基础,产业为重点,交通为关键,高标准推进都市圈建设,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都市圈建设作为中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中原城市群一体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都市圈是打造区域增长极的重要载体

  当前,我国正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心城市与城市群已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在都市圈内部,大城市通过向外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网络结构,共同构成“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空间尺度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

  都市圈建设有助于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在都市圈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不断演绎形成“网络化、多中心”的空间格局,这一空间格局通过城市间的人口集聚与扩散、产业互补与分工、区域竞争与合作,来释放区域发展结构性动能,实现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在中心城市高房价、高拥堵等“城市病”的影响下,都市圈外围地区的作用逐渐显现,通过不断吸纳农村等转移人口,来促进人口、就业和产业结构的持续改善;中心城市部分产业为降低成本,也将进行空间布局调整,从而带动产业空间布局的不断优化。

  都市圈建设有助于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同城化发展是都市圈内城市发展的最大特征,也是最大优势。一方面,在都市圈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配套设施服务,包括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等诸多方面。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各类基础设施是推动都市圈同城化的重要保障,也是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都市圈建设也有助于拓宽市场范围。例如,都市圈内的中小城市和城镇,由于靠近大城市,在农业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养老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优势和消费升级空间,能够通过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来拓宽市场范围。

  都市圈建设有助于完善区域治理体系。在当下,城市之间存在着级别上是否对等、行政上是否隶属、经济上竞争和合作等多种关系,使得各城市的发展诉求存在差异,甚至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在都市圈范围内,通过统一的规划编制和实施,以及都市圈内部城市之间的协商沟通机制,有助于完善区域治理体系,协调发展关系,打造共同的发展利益,实现经济边界、行政边界与治理边界的协调耦合,从而优化治理格局、提高区域治理效能。例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市圈内的各城市通过综合整治,探索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沟通联系机制,不断凝聚生态优势,并逐步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把都市圈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都市圈是推动跨区域联动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因此应当把都市圈建设作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加强规划引领信息管理。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做好都市圈规划编制,建立统一的规划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不同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加强规划实施的后期评估机制建设,加快构建都市圈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和统计体系,提高都市圈建设的工作效率和执行力。定期跟踪国内外发达地区都市圈建设的先进经验,并与我省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逐步完善我省都市圈建设思路。

  坚持绿色发展集约发展。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打造宜居生活的重要基础,应当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立足都市圈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积极推动国土绿化。把都市圈资源环境承载力尤其是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基本依据,引导都市圈空间发展方向,促进产业格局与生态格局相协调。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节水减排治污,科学有序推进城市垃圾分类工作。

  加快建设基础设施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的《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指出,要大力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建设。基础设施是推动都市圈同城化的重要手段,应当进一步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市域铁路、5G网络等基础设施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交通网络,推动人口、产业等沿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市域铁路等交通廊道分布,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我省交通优势,强化与沿海地区的交通联系,形成连通内外、功能衔接、配套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

  推动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加强都市圈产业协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科技辐射带动作用,合理引导创新资源和科技成果向外输出、集聚、孵化,形成都市圈“研发总部—生产分支”的分工模式,推动产业合理布局。探索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包括“交通+产业”走廊建设、“飞地经济”等,推动沿线城市的科技创新合作,更好地利用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资源,加深城市产业合作水平。推动都市圈产业发展能级整体提升,中心城市应根据自身比较优势、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积极加快对国内外发达地区优势资源的引入和利用,持续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中小城市应不断提升自身产业配套能力,积极融入中心城市产业链条,努力打造成为中心城市产业链条上的关键一环,同时要利用中心城市的平台来拓宽自身产业发展空间。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动都市圈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普惠共享,加强都市圈范围内医疗资源、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推动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实现公共服务资源与常住人口规模相匹配。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办医,鼓励以现代科技手段为支撑开展远程教学医疗,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完善都市圈合作机制。建立由都市圈中心城市牵头的协调推进机制,包括规划协调机制、政策协同机制、治理协同机制、信息共享机制以及监管协同机制等,发挥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都市圈建设任务落地,实现都市圈统一市场、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监管。积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都市圈流动人口的动态监测和信息共享,同时完善都市圈突发公共事件联防联控机制,推动政务服务互联互通,共同制定重大事件应对方案,不断提升都市圈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和协同治理能力。

  (作者分别系河南省委党校讲师、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