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走好新型城镇化道路
侯晓春//www.workercn.cn2014-06-05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协调推进。城镇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城镇化?当前,我们需突破体制障碍,破解改革难题,认真思考新型城镇化的困境和出路。

  结合广安市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思考,并形成了理念、思路,推出了一些举措、做法:

  ——加快创新转型,构筑都市产业体系。对此,广安要以城市更新改造为契机,打破市、镇、村三个层级的城乡规划体系,将市域划分为城市功能组团和功能片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实现“多规融合、一张图作业”。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让城市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加强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低效用地开发模式。在供地方式、使用年限、地价标准等方面,实行差别化的政策。创新土地管理,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引导推动多主体、多途径城市更新改造。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建立均衡优质的区域教育体系,改革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文化发展规划,搭建多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行政制度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按照构建“综合化、扁平化”管理体系的思路,整合现有行政职能,合理界定市级与镇街的事权、财权和职责,强化镇街的综合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

  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我们要充分发挥地域适中、人口结合、产业适宜的综合优势,以城乡一体化思路统领县域经济发展全局。为此,我们在几个方面重点“发力”:

  ——强化产业招商,带动农民脱贫致富。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构建起农民稳定增收脱贫的长效发展机制。

  ——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探索“谁受益、谁维护”的基础设施管护机制,逐步改变“重建设、轻管理”的不良现象。

  ——大力发展资源开放型、资产经营型、产业带动型、服务创收型等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在不影响经济的自我积累和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逐步建立集体经济收入分享机制,加大村民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投入。

  ——面向市场、面向就业,培育一批有文化、有技能、有工作的新型农民。把培训基地建设作为整村推进工作的重中之重,瞄准农民种植养殖、外出务工等实际问题和需求,通过组织培训,使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培训一门技术,振兴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群众。

  ——推进进城农民市民化。近年来我们在既有的政策框架下,积极构建更加科学、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改善进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在子女就学、户籍管理、安居就业等方面努力作为。

  实践证明,把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建起来,把支撑发展、吸纳就业的产业平台搭起来,把务农农民的富民产业办起来,把留乡农民的新型社会搞起来,把剩余农民转出来,是一条符合十八大精神、顺应群众期待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是一条能够统筹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路子。

  此外,在坚持组织联建、推进区域化组织功能一体化方面,我们建立社区联合党委,推行城镇基层党组织间条块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区域大党建运行机制,推行“采集—归纳—反馈—处理”四步工作法,形成“镇党政层面管调处,中心层面管受理,社区层面管汇总,网格层面管摸排”的工作机制,实现户户有档案、人人有信息、事事有记录、件件有人管。

  虽然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上有所突破,但仍有少数领导干部对城镇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为此,要选好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建立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立社区干部挂职制度,构建功能互补的党建阵地,形成功能互补的社区党建阵地群,强化驻区单位共建意识,引导社会各方力量通过捐款捐物等方式为社区建设提供支持,进一步促成城镇与区域党建共同发展。

  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勇于担当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策部署,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我们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广安市委书记)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