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和谐: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关系的标尺
管向群
//www.workercn.cn2015-04-21来源:新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范畴和重要维度。和谐价值观贯穿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贯通奋斗目标、价值导向、行为规范三个方面,贯彻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整个过程。

  和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要地位。

  1.和谐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准则

  人类本身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中国传统哲学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源远流长,体现了中华文明特有的生态智慧。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经济生产活动的广泛开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加之人类对生态环境重要性和地球生态资源有限性认识的无知,导致森林锐减、土地退化、淡水匮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和温室效应加剧、海洋资源过度利用、空气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等等,人类给自身赖以生存的地球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并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确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回归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深化对生态文明的新认知。习近平同志强调:“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作为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的发展中大国,必须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关切。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由“盼温饱”到“盼环保”,由“求生存”到“求生态”的新阶段。习近平同志指出,“良好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从关系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发展长远利益的战略高度,以对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全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问题,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和谐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导向

  人与社会的和谐,一方面,取决于人与作为社会细胞的个体的人的和谐,一方面,取决于人与社会整体的和谐。在市场经济、对外开放、文化多元和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人际关系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表现出功利化、冷漠化、工具化、原子化等特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坚持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交互原则,建立平等人际关系,践行诚信价值理念,联结宽容关系纽带,促进人际交互理解。与此同时,利益格局深刻变动,贫富差距逐步加大,社会矛盾不断凸显,信仰缺失、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减弱以及社会凝聚力下降等,也使人与社会关系面临种种新的挑战,使社会稳定面临种种新的考验。

  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要按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总要求,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解决好人们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3. 和谐是人与自身和谐发展的价值规范

  个体是一个小宇宙,其身心关系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具体而微的浓缩形式。人只有实现了身与心、灵与肉、理与欲的和谐统一,才能真正建立起健全的人格,真正实现自身的意义与价值,从而昂然挺立于天地之间。当今社会,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扑面而来,物质条件改善与物质享受的便捷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与此同时,有识之士对今天人们精神世界的相对贫困,对人们精神生长空间被严重挤压表现出深深的忧虑。“认识你自己”这一古老的命题,在今天以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性、权利与义务、享受与担当、功利与超越乃至个体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等矛盾与冲突的现实性状呈现出来,不断拷问着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魂灵。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要志存高远。追寻生存的目的意义,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人的欲望本能是客观存在,人的衣食住行是基本需求,但人也要经常从物面上移开视线,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注入理想和精神的养分,人为自己着想的同时更要想到他人。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要完善自身。这种完成,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过程,是一个人的人格的不断完善,是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是人的精神境界、道德修养、理想情操的不断升华与超越。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要见贤思齐。现实生活中,平凡岗位上,各行各业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英雄人物和劳动模范,是引领和鼓舞全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灯塔和时代坐标。习近平同志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号召“全国人民都要向劳模学习,以劳模为榜样,发挥只争朝夕的精神,共同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作者为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和谐篇》主编)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