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集中解决疏解非首都功能中的“短板”
赵弘
//www.workercn.cn2015-10-13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过程中,要解决好“搬哪些、往哪搬、谁来搬、怎么搬”等一系列问题。具体来说,要深刻认识首都功能定位,明晰疏解对象;理清思路,明晰疏解原则;集中解决疏解过程中的“两块短板”;突出重点,集中打造区域对接点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思想,是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通过区域功能对接、资源对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需要解决好“搬哪些、往哪搬、谁来搬、怎么搬”等一系列问题。

  首先,要深刻认识首都功能定位,明晰疏解对象。

  疏解非首都功能,首先要明确哪些是“首都功能”,哪些是“非首都功能”。所谓“非首都功能”,大致包括以下4种类型,即不符合首都城市定位的产业;为区域乃至全国服务、占用资源较多、集聚人口较多的部分第三产业;超过北京城市自身需求的部分公共服务功能;部分非中央、非国家的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尤其是二环以内的行政辅助服务功能。

  其次,要理清思路,明晰疏解原则。

  疏解非首都功能涉及面广、难度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以下问题上达成共识。

  发挥市场和政府的积极性。疏解非首都功能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单纯的行政手段是行不通的。同时,各类要素向北京集聚的趋势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单纯依靠市场途径难度同样很大。因此,政府和市场必须形成合力。

  集中疏解与分散疏解相结合。由于财力有限、公共服务资源有限,区域交通体系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现阶段的非首都功能疏解要“点面结合、以点为主”,较短时间内提高承接地的公共服务水平,增强疏解吸引力。

  进行政策组合,实现疏解合力最大化。非首都功能疏解涉及不同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也就更需要做好政策组合。比如,在疏解地探索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区域利益共享机制。总之,要提高承接地的“引力”,减少疏解地的“阻力”,增强疏解对象的“动力”,形成最大化的非首都功能疏解“合力”。

  再次,要集中解决疏解过程中的“两块短板”。

  具体来说,就是北京轨道交通体系不尽合理、区域公共服务水平落差过大。要补足这两个“短板”,必须做好两项工作。

  其一,强化区域交通体系建设。目前,北京市域内轨道交通路网密度不足、市郊铁路建设严重滞后,城市功能和高端资源难以向周边地区辐射。未来,要加快构建城际铁路、客运专线,真正形成“1小时通勤圈”,满足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基本交通要求。

  其二,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集中疏解,缩小区域公共服务落差。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一定要正视一系列深层次矛盾,逐步缩小区域公共服务落差。国家层面上,应着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高考制度改革等;北京层面上,要加快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津冀地区疏解,带动区域公共服务水平整体提升。

  然后,突出重点,集中打造区域对接点。

  疏解非首都功能,政府应做出表率,优先推动市级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等由中心城向周边区县集中疏解。为此,可以选择几个基础较好、条件具备的区域集中对接,有选择、有重点地推进不同类型非首都功能集中疏解,打造一批特色新城、卫星城或“微中心”。(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