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把“工匠精神”植于心践于行
周明华
//www.workercn.cn2016-03-29来源:四川日报
分享到:更多

  

  坊间有言:清明节来了,劳动节还会远吗?不知大家留意与否,每每劳动节一到,人们似乎对近郊游更感兴趣,而对这个节日的核心精神却缺失应有的考量。李克强总理在向本次人大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提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一声号令,已经在以朋友圈为代表的舆论场上流行了一轮又一轮,点燃了大家的关注热情。

  今年劳动节,我们不妨让“工匠精神”在舆论场上进一步提升曝光率,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光而大之,让“工匠精神”成为劳动者共同的精神追求。在当前,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尤其需要在自己的大脑中牢牢铸就“工匠精神”,以此引领和践行各项工作不断追求精益求精、力抵高端。

  众所周知,从德国制造到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从瑞士钟表到中国航天,其间蕴含的“工匠精神”让人敬之仰之。拿瑞士钟表来说,其举世闻名与他们的工匠精益求精密不可分。上百年来,他们对每一个零部件的精雕细琢,对每一道工序的精心打磨,都是近乎苛刻的精要求、严把关。无疑,支撑这个百年老店屹立不倒的灵魂就是“工匠精神”。

  不得不说,我国目前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尚存差距,许多关键技术与核心工艺依然还不得不依赖进口。要实现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可谓时间紧、任务重。这是形势的倒逼,更是创新的要求。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铸造自己的“百年品牌”,之所以一些行业在精心打磨上总是不尽如人意,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而是因为缺少不断掘进的精神。

  “工匠精神”导引我们树立起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产品的负责。只有将这种理念注入到培育“工匠精神”的工作全过程,才能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坚定迈进。事实上,只有全社会开始真正欣赏匠心独运的师傅,看到一位拿高工资的高级技工,并非因为其收入超过名校硕士而羡慕,而是因为他对手艺的专注去尊敬,追求精益求精的“职人”才会成为一种精神标尺。人与人之间,劳动价值与创新成果之间,也才能告别粗鄙,回归到生命品性的相互砥砺与欣赏,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由此催生出一股不竭的创新动力源。

  不必讳言,仍有一些人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不到位。有的抱着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的陈旧思维,对培育“工匠精神”无精打采;有的对铸就“工匠精神”敷衍应付,放低要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将“工匠精神”只是印在纸上,停在嘴上,并未付之行动;有的在上面有任务、有压力时,就做做“看起来很精细、实则很粗糙”的表面文章;有的只管大造噱头、拉投资,幻想“借一把巧力、炒一把走人”……凡此种种,均属耍花架子、虚晃一枪。这些不良意识,需要在工作中被果断剔除。

  思之深,则行之远,铸就“工匠精神”首要是转变思想,以等不得、拖不得、慢不得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实践中。只有将“工匠精神”植于心践于行,才能立于创新发展的高端。实际上,培育“工匠精神”与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是高度契合的,党员干部面对问题,要有解决问题的决心;面对挑战,要有应对挑战的办法;面对竞争,要有追求高端、精于创新的韧性。只有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工作,才能更上一层楼。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