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追求“人的城镇化”应成为共识
李妍
//www.workercn.cn2016-04-12来源:重庆日报
分享到:更多

  

  城市化发展的灵魂,关键在人。把城镇产业做得更强、把城镇服务做得更全、把城镇内涵与特色挖掘得更到位,城市才能成为人的城市,实现人的诗意栖居。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道出城市承载的“家园梦想”。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在发展中却少了点为人们构筑美好家园的追求,区域与区域之间、新城与老城之间一味陷入抢项目、抢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拼投资、搞内耗的大战,拖累了城市整体发展的效率。

  区域之间搞资源抢夺,缺乏共同发展的整体意识、过程意识的结果,是一方面,一些资源已经高度饱和的老城区域,由于死守资源不放,人口过度集中,患上了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难以找到幸福感;另一方面,那些新发展起来的区域又由于拿不到资源,缺乏项目,没有过硬的产业支撑,公共服务资源、基础设施配套难以跟上,没法留住人口、聚集人气,无法有效地实现产城融合,成为“空城”“鬼城”。

  显然,城镇化要真正托举人们的家园梦想,其发展就不能单兵突进、各自为战,而必须要有一盘棋意识,要把人纳入到城镇化发展的框架之内来考量,让追求“人的城镇化”成为一种共识,充分解决产业发展、就业问题,让人口跟着产业走,为居民提供有品质的公共服务,而不是只把占资源、抢项目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必要步骤。

  这就需要一些地方特别是那些资源高度集中、饱和的区域,在发展中要增强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既在区域发展中主动积极作为,又决不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盲目招商引资,抢资源、拼投资,而是要把该疏解的功能疏解掉,该调整的生产力布局要调整,该转移的人口要转移,与全域形成优势互补、协调联动、互利共赢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另一方面,新城的发展又不能简单化为造城运动,不能只是土地新、楼房新,而必须是发展观念新、城市理念新、人的生活方式新。只有把人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角,以人文、公共服务为载体,以产业为依托,实现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的发展转变,让产、城、人融合发展,避免重生产、轻生活,实现市民安心居住、就业,城市才可能真正具有吸引力。

  当今,放眼世界,城市化发展有着共通的规律,那就是以人为本,实现人口的集聚、二三产业的集聚、基础设施的完备,并逐渐形成城市文明。在实现“人的城镇化”方面,一些国家不乏成功的案例。比如美国的匹兹堡,原来是港铁之都,后来通过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注重挖掘城市的历史文脉、注重发展医疗保健产业等措施,成功发展产业、聚集人口、实现转型,成为美国乃至世界老工业城市经济转型的典范;再比如美国的凤凰城,原本只是建在沙漠上的城市,没有资源,最后依托互联网产业发展,吸引了大量互联网弄潮儿,转身成为科技之城、旅游之城、养老之城。这些地方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除了提供高生产力下的工作机会、经济机会,也提供让人安居的良好生活环境和有品质的生活方式。

  城市化发展的灵魂,关键在人。把城镇产业做得更强、把城镇服务做得更全、把城镇内涵与特色挖掘得更到位,城市才能成为人的城市,才能托举每个人的家园梦想,实现人的诗意栖居。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