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对环境污染导致的损害范围、程度等进行合理鉴定、测算,出具鉴定意见和评估报告,为环境管理、环境司法等提供服务的活动。目前,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实务操作存在一定的困难,亟须引起重视。
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遇到难题
难以第一时间掌握评估数据,导致不具备鉴定条件。环境污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尤其是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污染物排放入开放水域或大气中,若不及时固定鉴定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染物会被逐渐稀释,导致丧失鉴定条件而无法鉴定,进而致使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责任无法认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也无法开展。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委托鉴定责任机关,委托职责无机构承担。最高法、最高检《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3项规定,非法排放含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严重危害环境、损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超过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法律授权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三倍以上的应认定为严重污染环境。受“重刑轻民”思想观念影响,实践中相关机关对环境损害修复责任并不重视,不及时收集固定环境损害的相关证据,也不及时提出委托鉴定评估。
鉴定评估收费较高,监管不到位,导致鉴定费用无人承担。环境污染损害鉴定需要具有专业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而地方上具备专业资质的鉴定机构相对较少,且环境污染损害鉴定需要经过现场勘测等一系列复杂程序,有时需要借助其他地方的先进设备,因而鉴定费用居高不下,而有关部门对鉴定费用的收取没有合理标准,导致收费不透明,价格存在虚高的可能性。在司法实践中,很多污染责任人无力承担高昂的鉴定费用,相关单位前期垫付的污染损害鉴定费用难以收回,又导致无单位愿意承担相关费用。
完善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制度
明确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委托机构。建议从立法层面规定由环保部门承担委托鉴定职责,目前环境污染案件的流转程序一般是由环保部门发现案件线索,对于尚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的案件由环保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对于达到刑事立案标准的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环保部门是第一时间掌握案件线索的单位,且具备环境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建议由其第一时间委托鉴定。
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刑民案件同步办理。为了及时、有效、准确固定证据,建议环境刑事、民事案件同步办理,环保部门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线索移送公安机关的同时,按照法律规定的民事诉讼程序追究民事责任,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最大限度地实现惩治犯罪与环境修复的有机统一。
设立环保专项基金,承担鉴定评估费用。比如,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和江苏省人民检察院在2013年联合出台了《关于依法办理环境保护案件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指出“要积极探索设立环境保护公益基金。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当与环保机关、财政部门等加强沟通,共同探索建立环境保护公益基金,将公益诉讼中民事赔偿和刑事案件被告人的罚金等纳入公共性环保专用基金,专门用于支持环保公益行动和环保事业发展”。将民事赔偿和刑事罚金有效结合起来,用作鉴定费用和环境赔偿、修复费用,能够有效填补资金缺口,对推动环境污染的赔偿和修复起着积极的作用。
加强收费监管,明确鉴定收费标准。一方面,应当由各鉴定机构制定具体、明确的价格并保护其自主定价权;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价格虚高、价格欺诈的不正当定价。建议相关鉴定机构根据鉴定的种类和项目公开各个阶段的收费标准,并由物价部门对相关价目表进行核准,合理确定收费范围与标准,确保鉴定收费公平、公开。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人民检察院)
2014年北京市政府折子工程 | 2014-02-07 |
学深悟透 融会贯通 示范带头 凝聚力量 | 2014-02-07 |
学习践行“三严三实”的理论思考 | 2014-02-07 |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 2014-02-07 |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 2014-02-07 |
用新理念激活内陆发展潜力 | 2014-02-07 |
持续改革助力“十三五”规划落地 | 2014-02-07 |
我国四大自贸试验区创新举措比较分析 | 2014-02-07 |
互联网+交通:打造交通运输新业态 | 2014-02-07 |
破解“僵尸企业”难题 | 2014-0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