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治理“网络谣言”需多方联动形成合力
张枫逸
//www.workercn.cn2016-06-08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享到:更多

  

  北京市环保局6月1日曝光“机动车污染不是北京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9至11层是扬灰层空气脏”等十大环保谣言,专家现场进行了辟谣。

  纵观这些谣言,涉及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电磁辐射等多个方面,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其中大多数在传播伊始,环保部门和专家已经及时予以澄清和辟谣。如今,北京市环保局再次进行回顾梳理,邀请专家点评,有助于进一步激浊扬清,提高公众的辨伪能力。

  “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就已经跑遍半个地球了。”如今,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让谣言跑得更快、传得更远了。当谣言蔓延,很容易引起公众恐慌,扰乱社会秩序,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和公众利益。治理“网络谣言”传播,需要政府、媒体和公众多方联动形成合力,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斩断谣言的传播链。

  首先,政府部门要及时辟谣,传播正确信息。网络时代,谣言传播速度和范围呈几何级数增长,在不断的转发和评论中,其影响力被急剧扩散和放大。政府权威信息一旦滞后,不仅慢了一拍,成本加大,而且还会处于被动境地。因此,有关部门必须保持高度敏感,密切关注舆情,对虚假传言第一时间予以回应澄清。辟谣要力求全面,不仅要戳穿谣言,还要告诉公众事实真相,用翔实的资料和数据打消公众的疑虑。同时要加强监管和问责,加大对造谣者的惩罚力度,让造谣者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其次,媒体要提高专业素养,避免不实新闻。媒体不实报道和错误解读,已经成为谣言起源和传播的重要原因。今年4月,一则关于“水利部摸底地下水资源:八成不能饮用”的报道引起不少人恐慌,随后,水利部相关负责人出面澄清,原来是记者解读有关报告有误。这提醒记者要提升责任意识和专业素养,深入有关部门实地采访,向权威专家求教。

  此外,公众要多些质疑精神,不能盲听盲信。信息时代,各种流言蜚语充斥网络,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要多一分清醒、理智、质疑。其实,一些谣言早已多次被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批驳。只要到网上查一下相关报道,就不会被谣言牵着鼻子走。谣言止于智者,不过度依赖、不轻信盲从,对于未经证实或难以证实的信息保持理性,就能有效提高对谣言的识别力和免疫力,避免自己和他人受到误导。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