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贫困地区实施健康扶贫工程——
既要在面上发力又要“靶向治疗”
张伟宾
//www.workercn.cn2016-06-29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制约农村脱贫进程的痼疾。打赢脱贫攻坚战,迫切需要补上健康政策短板,为建成全面小康提供健康支持。健康扶贫工程既要在面上发力,加强贫困地区公共医疗资源和服务建设,又要明确重点,“靶向治疗”,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啃下这块最硬的“硬骨头”。

  日前,国家卫计委、国务院扶贫办等15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病种,加大健康扶贫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健康水平。到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让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生病。

  健康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疾病是脱贫致富最大的拖累。长期以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制约农村脱贫进程的痼疾,已经成为影响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最突出的脆弱性问题。这种脆弱性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脆弱性一:贫困劳动力患病风险较大。由于贫困地区往往分布在偏远山区,生活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在贫困地区生活的人们往往更容易患上一些地方病。另一方面,贫困劳动力在外出打工时也缺乏足够的防护意识,更容易成为各种职业病的受害者。

  脆弱性二:贫困农户大病承受能力更差。农村人最怕啥?钱可以慢慢赚,唯独生病、生大病最可怕,动辄几万、几十万元的花费,短期内便可让小康之家重返贫困。

  脆弱性三:贫困地区公共卫生条件较差。截至2015年,我国832个贫困县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3.66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1.28人,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地区卫生与健康状况已经成为全面脱贫最突出的“短板”。

  要实现全面脱贫,不能存在突出短板。近些年来,很多开发式扶贫项目,通过产业带动或就业带动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因病致贫、返贫的影响,健康状况已经成为制约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瓶颈因素。因此,要打赢脱贫攻坚战,迫切需要补上健康政策短板,更好发挥开发式扶贫项目的政策作用。

  此次《意见》剑指农村贫困地区长期存在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现象,尤其是对最近两年因病致贫比例不降反升的趋势,将采取超常规举措、调集最优势的医疗卫生行业资源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建立完善兜底保障机制,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意见》的实施对于啃下因病致贫这块脱贫攻坚中最硬的“硬骨头”,保障农村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到2020年让农村人口摆脱贫困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推进健康扶贫的过程中,必须看到当前贫困地区因病致贫、返贫的复杂性,既有缺少公共医疗资源、看病负担较重等共性问题,也有地方病和个体重大疾病等特殊案例。针对不同问题,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切实发挥好健康扶贫工程的作用。

  对于缺少公共医疗资源等共性问题,要在面上发力,加强贫困地区公共医疗资源和服务建设。《意见》提出的在贫困地区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住院实施先诊疗后付费、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统筹推进贫困地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贫困县医院由三甲医院一对一帮扶等,都是从总体上增强提高贫困地区医疗服务能力和可及性的角度出发,确保贫困农户患病后能够看上病、看好病,尽量少花钱就能看好病所提出的具体措施。这些改革措施有助于缩小贫困地区与一般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不仅能在短期内缓解贫困地区医疗卫生较差的现状,而且有利于构筑贫困地区长远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对于地方病以及个体的重大疾病,要明确重点,“靶向治疗”。《意见》提出,要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病种,坚持精准扶贫、分类施策。在核准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的基础上,采取一地一策、一户一档、一人一卡,精确到户、精准到人,实施分类救治,有利于增强健康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在具体措施上,无论是筛选出的能够一次性治愈大病,还是需要住院治疗或长期康复的慢性病,都有明确的应对措施。通过明确重点、精准的“靶向治疗”,实现“标本兼治”,形成贫困地区从上到下、从幼到老、从小病到大病的,更可及、更全面的健康干预体系。

  脱贫攻坚任务既重且急,做好健康扶贫尤其关键。《意见》虽明确了各部门任务分工和时间表,但是,还要充分估计到现实中的困难和挑战,不断加大贫困地区的健康扶贫工程实施力度,协调好中央和地方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啃下这块最硬的“硬骨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健康支持。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