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胸怀全人类的崇高情怀和无比豪迈的大党大国领袖气概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这掷地有声的宣示,充分显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勇气担当。深刻理解这一全球治理可供借鉴制度样式的内涵释义,对于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信心决心,意见深远。
为人类制度文明继续探索和贡献,中国有底气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步发展,而不断创造出新的制度的历史。无论是古代社会文明,还是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或是当代社会主义文明,其核心都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制度文明。自古及今,世界各国都以自己特有的智慧和方式为人类制度文明增姿添彩。而中国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更为人类的制度进步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因此,每当翻开人类制度文明的辉煌画卷,镌刻其上的耀眼中国色彩无不引人注目,不仅为中国社会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领先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而且为世界制度文明提供了无数的“中国方案”。
仅以官吏制度为例。中国在隋唐就已经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打破等级界限、全国性选拔为特征的文官体系,比西方早了1200多年。因为直到1870年6月,也就是鸦片战争30年之后,英国政府才颁布确立公开竞争考试制度的枢密令,这被视为英国文官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根植于5000年中国文化的土壤中,还吸收各种优秀文化养分,经过千辛万苦,付出了巨大牺牲而探索建立的。这一制度绝不是个别人的异想天开,绝不是以往模式的简单复制,绝不是无土移植的空中花园。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首提“四个自信”,即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又提出了文化自信,从而把我们党的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放在5000多年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中审视,更显其深厚的根基血脉和强大的内在生命力。
不断探索和拓展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有责任
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竞争和较量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资本主义自建立之日起,它的生产资料私有性质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固有矛盾就尖锐地存在着,一次次的经济危机导致的生产力破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以及处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工人阶级为了反对剥削和压迫而举行的暴动此起彼伏。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就此在欧洲徘徊。1848年,共产主义运动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为这个“幽灵”正名,并为之安上了理论的翅膀。一部划时代的不朽经典——《共产党宣言》应运而生。它科学阐释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指导下,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在160多年的历史中,曲曲折折,苦难辉煌。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这一历史华章中的鸿篇巨制。经过95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但同时,由于冷战后中国成为了唯一硕果累累的社会主义大国,并通过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模式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必然成为全球特别是西方关注的焦点,一些人总是带着有色眼镜对中国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过度放大和主观臆断。面对这种特殊的“关注”甚至强大的压力,我们必须用自己的行动作出明确的回答。面对西方有人认为,“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理念已深入人心,历史将终结于此,资本主义是人类最完美的社会形态,社会的发展将就此完结。习近平总书记从宽广的历史视野和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出发,明确而坚定地回答说:“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正在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继续艰辛探索,努力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继续为人类制度演进提供有效管用的“中国方案”。
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有信心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百废待兴中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历经60多年的改革完善,今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越来越充满自信。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事实证明,这一制度体系是适应中国国情的。尤其是改革开放38年来经济增长连续保持在十位数以上,今天从亚洲邻国到非洲乃至美国的传统后院拉丁美洲,世界各个角落都感受到中国的影响力,都在与中国共享发展带来的红利。2016年2月26至27日,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全球财政金融精英济济一堂,一起把目光投向中国,并自觉把手中钟表的时针调成“中国时间”,这背后支撑的就是制度的力量。严复曾精辟指出:“制无美恶,期于适时。变无迟速,要在当可”。西方近代民主制度体系建立以来,在化解资本主义初期尖锐的劳资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确曾居功至伟,但随着大众民主的出现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却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尤其是今天,在人类面对资源短缺、人口高速膨胀的艰巨和迫在眉睫的挑战面前,其制度保障已捉襟见肘。远的不说,就看2007年以来的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主权债务危机,债台高筑寅吃卯粮、高福利难以为继却无法改革、竞争力下降经济增长乏力等等,深层次原因还是其制度体系与时代进步和人民要求的不适应性。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还有许多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正因如此,习总书记提出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我们坚信,今天和未来的中国,在重新走向富强的同时,必将再一次为人类对更好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引领开拓更高的制度文明。(作者为百色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
构建公共的文化空间 | 2014-01-14 |
俄罗斯发展航母的战略考量 | 2014-01-14 |
俄罗斯发展航母的战略考量 | 2014-01-14 |
如何界定“中产阶层”的标准 | 2014-01-14 |
中国加速开放倒逼深化改革 | 2014-01-14 |
转学的都是“子弟”:教育别成“特权盛宴” | 2014-01-14 |
多些平等对话,少些恶意攻击 | 2014-01-14 |
官升一级,修养也要更进一步 | 2014-0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