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构建公共的文化空间
——恭王府的保护和利用
//www.workercn.cn2014-01-14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孙旭光

  不管是中国王府,还是欧洲城堡,从功能入手,都可以将其分为“私属空间”“专属空间”“公共空间”三种功能。

  所谓“公共空间”,就是将原有的文化遗存无条件地向社会开放,作为知名旅游景区、博物馆、美术馆等,承担着旅游开放和博物馆的职责。向公众展示其自身的历史、文化,并提供优质服务,因而成为社会、科学发展的见证。“私属空间”特指属于个人或家族的私有空间,仍由其主人拥有继续它原来的居所和生活空间的功能,不会向大众提供服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主人也赋予了它一些新的功能,如开办艺术沙龙、有条件地向特定群体展现等。“专属空间”则是指由于特定条件或特殊的需要,将这些文化遗存作为特殊的用途来使用,比如有的成为科研机构、机关部门的办公场所,有的成为大中小学的教育场所。文化遗存仅仅作为一个物质空间存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自身的魅力。根据情况,还有的改造成为饭店、酒店等,让前往那里的人在其独特的氛围中感受历史,了解文化。

  相信这三个类别包含了大多数中国王府和欧洲城堡等相近历史文化遗址的存在形态,而我们的保护与利用也是建立在这三类形态之上来展开的。值得一提的是,在目前的中国,“公共空间”可以说是所有历史文化遗存的发展方向,这是为了满足中国的国情以及多方面的需求。“私属空间”在中国公众脑中已渐渐逝去,而对“专属空间”这种形态的认识,则与国外有着一定差距。

  就恭王府而言,在其历史进程中,恰恰体现了“私属空间”“专属空间”“公共空间”这三类形态,因此,恭王府与欧洲城堡将在很多领域产生共鸣。

  在封建时期的中国,皇帝的儿子通常都要封王并分封于全国各地,所以现在各地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王府、公主府遗存。到了清朝,分封诸王于各地的形式被取消,王府都建在了北京城内(一些少数民族王府仍建在边疆地区),成为贵族宅邸,是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方式的载体,从而孕育了中国的“王府文化”。而恭王府,正是清代近百座王府中最负盛名的一座。

  随着中国皇权时代的结束,盛极一时的恭王府迅速衰败,无法估算的珍贵藏品被变卖一空,几易其主并被挪作他用。最繁杂时,王府内曾住有200多户居民,9个单位,集宿舍、学校、机关办公地等于一体,王府景观的原貌受到了严重损毁。

  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址,恭王府得到了中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中国政府在政策、资金等多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从1978年启动,直至2008年,整整30年。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护、修缮好恭王府,使其恢复原貌,是我们的工作重点。我们确定了将恭王府按照其最兴盛时期的历史原貌进行恢复性修缮的原则,之前的有重要价值的历史信息要保留下来。一方面是依靠古建筑及附属文物遗留的文物痕迹,另一方面是参照历史照片、图纸等文献资料反映的原始根据。这其中,同治四年(1865年)由负责主持清代皇家建筑设计的“样式雷”家族的设计图纸和1937年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营造学社实测图,是准确、完整地恢复恭王府原貌最重要的参照材料。

  2008年全面开放后,在持续保护的同时,如何将其保护好、利用好,应当以什么样的姿态呈现给世人,应当传递出怎样的文化历史信息,不断摸索如何利用好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址的管理和经营之道,使其成为展示、传播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平台,成为游客不能错过的旅游胜地,成为一个可以向公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的“公共空间”,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作为目前唯一有条件对社会开放的清代王府建筑群,作为公众了解清代王府文化的孤本, 在公众的期待与反复的思考中,我们逐渐清晰了自身的属性,即文物保护、旅游开放、特色博物馆、文化空间和产业平台。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感到这五项职能并非恭王府所独有,综观海内外的著名文化遗址和文物遗迹大体具有共性,多具备上述职能,只是根据自身特点不同而各有侧重。而恭王府恰恰在这几个方面均呈现了突出的特点,总结起来,可以用四张文化旅游名片来加以概括,即以恭亲王奕䜣所代表的清代王府文化为体现的历史牌、以《红楼梦》与恭王府关系为核心的文化牌、以和珅一生传奇经历为背景的旅游牌、以福文化为代表的民俗牌。这四张名片恰好分别构成了特色博物馆、旅游开放、文化空间和产业平台的基础。

  为更充分地利用好恭王府的历史文化资源,围绕四张名片发挥五项职能,我们通过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博物馆,重点提高自身的服务接待、研究展示、产业经营和运营保障四项能力,使恭王府真正成为公众了解历史、认识传统、体验文化的公共空间。

  (一)多彩的文化旅游

  旅游是了解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文化遗产向公众开放的源起和初衷。2008年全面开放以来,恭王府以创建最高等级的旅游景区为目标,不断提高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人员培训、设施改造和周边环境治理,同时以多姿多彩的展览和活动进一步丰富王府文化空间。每逢春节等重要传统节日,都会举办各类民俗活动,恢复传统习俗,展示民间技艺,不仅能够烘托出热烈的节日气氛,也使观众能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作为物质文化的载体,我们同样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府邸,我们打造了一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长廊,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技艺,在扩大非遗宣传、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增添了游览的趣味。

  全面开放5年来,恭王府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500万人次,带动了周边地区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10年间,累计缴纳各种税收近1亿元,成为地区纳税大户。

  (二)丰富的展陈体系

  展览是博物馆的灵魂,是观众认知历史、感受文化的重要形式。由于恭王府历史上几经变迁,府内可移动的珍贵文物均已荡然无存,如何将展览支撑,为观众奉献精彩的展览?必须要扬长避短,提出新的思路和办法。

  在展览策划方面,关注恭王府古建园林的环境特色,突出展览展示的情境氛围。“恭王府艺术系列展”以其精致、雅致的特点成为恭王府的展览品牌。在重建中国文化的大氛围中,将主题定位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当代表现上,致力于园林与绘画、瓷艺等的融通汇合,再现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精髓,令观者能够得到文化与艺术的滋养。

  在恢复历史方面,致力于清代王府中典型生活场景的再现,相继恢复了书斋、闺房、藏经阁和佛堂等王府生活场景,并利用展览接受个人捐赠,征集文物藏品,不仅弥补了馆藏的不足,也进一步满足了观众的期待。

  (三)活态的文化空间

  在恭王府的大戏楼里,每天为游人上演着精彩的传统演出,有曲艺杂技,有魔术表演,不仅展示了王府生活的原态,也是在传递、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恭王府志愿者还会为游客上演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历史情景剧《恭王府的主人们》,用演绎的方式讲述历史。

  作为一个文化地标,恭王府在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方面一直保持积极的态度,努力使恭王府成为传统文化艺术的展示平台和传习中心。这里举办的“非遗系列演出季”,在王府这一历史文化空间里还原京剧、昆曲、古琴等传统演出形式,使其置身于本初的环境,再现了情境交融的意韵。重启“海棠诗社”这一始于清末盛于民国的传统诗词吟诵活动,得到了各界的热烈响应,使中华传统诗词文化在恭王府这座老宅中焕发了青春,重现了光彩。

  (四)综合的产业平台

  无论是旅游商品还是博物馆纪念品,都是文化消费的延续,是人们将观览中的美好记忆带回家与亲人朋友进行分享的共同愿望。

  “四张名片”的提出从恭王府的文化内核中找到了市场卖点,进而将福文化打造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商业品牌。它所包含的丰富的美好寓意一直以来深受游客喜爱,于是,“福”文化成为了我们开发旅游商品的灵感来源,进而找到了自己在旅游市场上的一席之地。近年我们连续举办了两届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设立几十万元的奖金,公开向全社会征集设计创意。大赛收到了近千件作品,这些作品很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品。有的商品在刚刚推出的第一年就实现销售千万元。

  至今,恭王府已开发数百种“福”字文化产品,每年带来数千万元的销售收入。福文化已成为恭王府的文化精髓,成了恭王府的品牌和产业。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创意的力量,更体会到了市场的规律。

  文化遗产是人类共有的财富,公共的文化空间终究要为全体民众提供精神文化的服务。如何将文化遗产保护好、利用好,将是我们一直努力探寻的课题。 (作者系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