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这些年来,随着各地一系列强农、富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裕起来,农村的环境面貌也得到极大改善。但在一些农村,与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相比,精神文明建设还比较滞后,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聚众赌博、封建迷信活动等有所抬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倡导的文明乡风格格不入,影响了农村的长远发展。同时也说明,文明乡风的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良好的乡风能凝聚人心,规范行为,促进农村人文环境的优化,为农村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因为如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并列,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基层治理日益完善的当下,乡风文明建设这块短板必须尽快补上。
从总体上看,在各地各部门的努力之下,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比如,一些地方对文明乡风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整治村容村貌,成效可以立竿见影,而培养文明乡风是虚的,成效不易显现,因而不够重视。再比如,一些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公共文化资源偏少,适合农民需求的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给一些不健康的娱乐活动提供了生存土壤。此外,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差距较大,以及大量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村青年向城市流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使得文明乡风的建设存在着人才短缺的瓶颈。
补上农村文明乡风建设的短板,既需要政府重视,也需要社会共建,只有形成自上而下的合力,才能让文明乡风吹遍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首先,应通过乡村文明教育活动,努力破除当前农村存在的不良习俗和社会风气,使诚实信用、勤俭持家、致富有道、艰苦创业等淳朴的乡风民俗深入千家万户。其次,可以引导部分农村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乡规民约,将文明乡风落实成文字,变成地方性制度和约定,以此来强化文明乡风建设,起到补充法律法规的作用。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大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实现农村文化产品供给渠道的多元化。在这个过程中,应真正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他们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产品进行创新和生产,提高他们参与文明乡风建设的积极性。
实现贫困地区全面小康的战略思考 | 2014-08-19 |
建构强势话语与韬光养晦并不矛盾 | 2014-08-19 |
补齐短板 提高我国经济“木桶容量” | 2014-08-19 |
从扶贫工作四个要素再认识“精准扶贫” | 2014-08-19 |
换一个视角看“短板” | 2014-08-19 |
激发内生动力 推动全面振兴 | 2014-08-19 |
告别城市“看海”得补上短板 | 2014-08-19 |
以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 2014-08-19 |
“补短板”须打好“组合拳” | 2014-08-19 |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迎接全面小康 | 2014-0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