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社会

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绿洲”的华丽转身

周建新
2020-06-29 10:24:59  来源:南方日报

  创新是一个国家永葆生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一座城市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过40年的建设发展,深圳经济崛起举世瞩目,科技创新广受赞誉,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深圳速度”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近年来,深圳文化建设也后来居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与经济奇迹一样的文化奇迹,深圳由昔日的“文化沙漠”华丽转身为生机勃勃的“文化绿洲”。

  当前,深圳正在努力打造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相匹配的现代文明之城,文化创新成为深圳一张靓丽的名片。回顾40年的发展历程,深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新发展的深圳模式。

  从“文化立市”到“文化强市”的文化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也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决定了城市的发展前景与后劲。早在建市之初,深圳就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在地方财政异常紧张的情况下,仍然着手规划建设深圳大剧院、体育馆、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深圳大学等。这些文化设施不仅展示了深圳极强的文化发展意识和超前的文化发展理念,更奠定了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文化气质与文化底蕴。

  200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把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不断探索文化创新发展的深圳路径。2012年,深圳全面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开启文化建设的新篇章。近年来,深圳文化建设更是走上了快车道,明确打造“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主流城市文化”“国际文化创意先锋城市”“国际创客中心”“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等文化发展目标,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化发展政策,等等。

  可以说,正是深圳在建设之初就埋下的深厚文化种子,孕育和成长为深圳“文化立市”和“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并全面打开了深圳文化建设和创新发展的格局。深圳特区成立40年来,在文化发展理念和文化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的成绩斐然。首先是培育了一大批诸如深圳文博会、读书月、大剧院艺术节、创意十二月、鹏城金秋文化艺术节等颇有影响力的深圳文化品牌,建立“城市文化菜单”,规划建设“新十大文化设施”,提升改造“十大特色文化街区”,打造“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的文化格局。通过这些努力,深圳竖起了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的大旗。通过在文化方面的不断创新和探索,深圳多次获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和文化创新奖,并先后荣获“设计之都”“钢琴之都”“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中国大陆最具创新能力城市”等称号。

  “文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深圳高度重视文化创新,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了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合理定位。目前,深圳有文化创意企业近5万家,从业人员超过90万人,拥有“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会”的文博会品牌,以及文交所、国家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国家版权交易中心、数字出版基地等国家级产业发展平台,形成了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总体而言,深圳文化产业目前的发展水平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而且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文化+”发展的深圳模式,其中尤以“文化+科技”模式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特点和亮点。

  近年来,深圳凭借其在高科技和高新技术方面的独特优势,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为依托,以文化为内容、以科技为载体,融合互联网、新媒体、高科技等多元手段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和新业态,将诸如虚拟现实、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3D全息投影、球幕立体实拍、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融入文化产业,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跨门类、跨要素、跨行业、跨地域、跨文化融合发展,带动了原有的高新技术、产品加工、创意设计等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了从传统的单一文化产品到多元、现代、高科技的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深圳文化产业再出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赋予了深圳文化产业新的使命和高度。《意见》明确指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成为新时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引领者。”将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作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的“城市文明典范”的重要内容。这个目标定位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的表述一脉相承,明确要求深圳文化产业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上要先行一步,为全国其他地区作出表率,发挥先行示范作用,这是对深圳文化产业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和新使命。

  多元融合与创新包容的文化发展环境

  深圳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城市,创新氛围得天独厚,创新特质突出。深圳居民平均年龄32.02岁,为全国人口最年轻的城市。深圳市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经济特区,与生俱来就具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质,源源不断吸引着众多优秀年轻人到深圳发展。年轻人的到来,使整个城市充满激情与活力,城市的创新力日益增强。据2019年中国城市创意指数(CCCI)显示,深圳的创意指数排在北京和上海之后,位列第三。可以说,深圳已经跻身国内文化创新城市的第一行列。

  深圳高新技术和高科技发展成就突出,为深圳文化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虽然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其他城市也有不少高科技企业,但是深圳的优势更为突出。据统计,2018年深圳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200多家,累计达1.44万家,PCT国际专利申请7925件,位居全国第一。此外,深圳还有华为、腾讯、大疆等一众全国重点高科技企业,为文化与科技的广泛和深度融合提供众多可能,这也是深圳文化创新发展模式的根本优势所在。

  深圳文化市场与文化金融建设成就突出。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文化发展方面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搭建促进文化创新发展的各类市场和金融平台。例如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深圳)、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中国文化产品国际营销年会、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合作论坛、国家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计划……此外,正在建设深圳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深圳园区)、深圳“文化银行”。这些举措让深圳走在了全国城市文化建设的前列,为深圳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路走来一路歌。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绿洲”再到“文化森林”,这是深圳文化建设的奇迹,也是深圳文化创新的生动体现。回望深圳经济特区建区40年的伟大征程,深圳文化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而创新始终是深圳最鲜明的文化底色。

  (作者系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是2019年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重点项目“深圳市文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