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一年多来,在实施精准治理,尤其是预警发布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监管执法精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四个精准”是对应急管理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实施“四个精准”既是紧迫任务又是长期任务。
实施“四个精准”是应急管理的高标准、严要求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对此,必须对应急管理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只有实施精准治理,即做到预警发布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监管执法精准,才能及时快速地调动应急资源和力量,及时有效地应对灾害事故,避免灾情扩大和引发次(衍)生事件,避免应急资源浪费。
预警发布要精准。准确发布预警级别,既不能高于可能灾情,使应急响应扩大、造成浪费;也不能低于可能灾情,使应急准备不足、造成损失扩大。准确发布预警事件,包括事件何时发生、发生过程以及可能影响范围等。对可能产生的次(衍)生事件进行准确分析和评估。
抢险救援要精准。科学、有效、有针对性地抢险救援,做好抢险救援人员防护,合理划定应急区域,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例如,在存有金属钠的危险品库发生火灾时,不能用水灭火,因为金属钠属于遇水燃烧爆炸的物质,所以应准确掌握库存物料的种类;大型原油储罐火灾时,应根据现场风向、火势确定向油罐喷射泡沫的方位,所以应准确掌握现场气象条件。
恢复重建要精准。从现实和长远考虑,制定科学的恢复重建计划,进行符合实际的恢复重建。使因灾伤害的每个人得到及时救治,使因灾损坏的每栋建筑物及时搬迁或修复,使灾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
监管执法要精准。严格依法进行监管执法,不能因监管执法人员失职渎职、滥用职权,使灾情扩大或造成不必要损失;不能容忍在灾害事故发生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或组织借机炒作、散布谣言,影响抢险救援。同时,如果涉及处罚,应当做到处罚准确,避免使无关人员蒙受损失。
在实施“四个精准”方面取得的成绩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不断调整和完善,创造了许多抢险救灾、应急管理的奇迹。2018年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在实施“四个精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充分展现出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特色和优势。
扁平化高效的应急救援机制初步形成。应急管理部整合11个部门的13项职责,初步形成了统一调度、统一指挥、联合会商的重特大灾害事故应急处置机制,完成了从单一灾种应对向全灾种应对的转型。成功应对超强台风“山竹”、川藏边界4次堰塞湖和响水“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2018年,累计启动应急响应47次,出动1270万人次、219万车次,营救疏散群众67.6万人。实践证明,初步形成的扁平化、一体化的应急救援机制和大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是高效的。
“1+4”应急管理法律框架体系加快构建。为有效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使精准治理有法可依,制定了《应急管理立法体系框架方案》,加快构建《应急管理法》与《安全生产法》《自然灾害防治法》《消防法》《应急救援组织法》等“1+4”应急管理法律为主干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目前,已完成了《消防法》修订,制定实施了《消防救援衔条例》和《生产事故应急条例》,完成了修订《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和制定《危险化学品安全法》的准备工作。
防灾减灾“九大工程”规划和实施方案基本完成。各部委和省区市按照“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要求,基本完成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工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等防灾减灾“九大工程”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编制。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工程等已经开始实施。
科技支撑力度增大、支撑能力增强。2018年到2019年,国家继续高额资助应急管理方面的自然基金项目,项目的实施将解决全灾种精准应对的很多基础科学问题。在2020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将完成为期5年的项目部署,重点围绕公共安全共性基础性问题、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等,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将全面提升“全灾种”“大应急”的精准应急救援能力。
实现“四个精准”是紧迫而艰巨的长期任务
我国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施“四个精准”,需要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实力和能力,这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
发挥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优势,理清各方职责。我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化解一个又一个重大安全风险,有效应对一次又一次重大突发事件,原因就在于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切实担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严格落实责任制;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应依法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根据职责分工,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形成整体合力。
发挥社会共治作用,增强公民安全意识和能力。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社会共治,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支持引导群众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支持鼓励社会监督,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做好应急管理科技支撑。制定应急预案标准体系,编制科学有效适用的应急预案,进行应急演练;构建灾害事故情景;开发有针对性的抢险战术;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开发“一招制敌”的应急处置技术和装备;开发灾害事故监测监控技术和装备,使灾害事故始终处于“透明”状态。
实施“四个精准”,必须把应急管理做细、做精、做实、做准、做足,系统规划、统筹安排、科学组织,实现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调度、统一行动,做好分工负责、社会动员、相互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