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用诗词抒写中华民族文化豪情
//www.workercn.cn2014-05-29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本报记者 高 昌

  5月23日至26日,由中华诗词学会主办、广东省学习型组织研究会协办的第五届华夏诗词奖颁奖大会暨海内外中华诗词高峰论坛在广东惠州的海王子学习型酒店举办。陈昊苏、郑欣淼、郑伯农、李文朝、李灏、海闻、梅振才、林峰、傅善平等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奥地利、希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诗人、学者参加了相关研讨,并举行了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2周年诗会等系列主题活动。

  本届论坛旨在从中国国力日益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影响日益扩大这一时代背景出发,着眼中华诗词不但在中国蓬勃发展,而且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五大洲华人中生根开花的现实,讨论如何增强全世界诗词爱好者之间的团结,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复兴发展中华诗词事业,共同运用诗词这一广受欢迎的文学样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进中华民族与世界人民的大团结做出应有的贡献。

  与会者认为:“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艺术的灿烂瑰宝。目前,诗词已经成为连结海内外华人的一个重要的精神纽带。诗词振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振兴的步伐,也给民族振兴提供了积极的精神动力。在这种形势下海内外诗友应该加强联络、加强交流、同心协力,争取把中华诗词事业办得更好,让中华诗词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伟大梦想,人类的和谐进步,同样需要无数诗词家们为之奋斗,为之鼓呼,为之吟唱。我们共同的吟唱,就会变成追求人类和平、幸福的精神力量。”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会长陈昊苏说:“国运衰败诗词文化难以施展力量,但是今日不同,国运提升,民族复兴。我们的诗词文化发展繁荣,也正是得益于国运昌盛的进程,诗人们也当运用诗词的武器抒写中华民族文化豪情。”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说:“中华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情、中国梦的重要载体,凝聚着民族精神,体现着时代风貌。中国梦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中国梦对世界来说,就是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社会。这恰恰是诗人们的本质精神所在。可以说,中华诗词艺术是文化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最温馨的工具。每一位诗人的心里,都有温柔敦厚的琴弦,不管他走到哪里,不管他是什么民族,都会深情地弹奏兴观群怨的乐曲,以优美的诗词歌唱人间的真善美,以增进自身的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据介绍,中华诗词在全球各地的传播源远流长,影响广泛。在日本,汉诗文化和创作繁盛于1000多年前,浙江天台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沟通中日诗词文化的“浙东唐诗之路”。当代日本的汉诗创作和吟诵,仍然非常盛行。从东晋开始,《楚辞》就在我们的近邻朝鲜半岛传播,曾经推进半岛拟骚文学的空前繁荣。160多年前,《楚辞》就开始在欧美传播。美国淘金热年代,最早背井离乡到美国谋生的中国人,也把寄托亲情的中华诗词文化带到了旧金山……到了现当代,中华诗词在海外的传播更加广泛。从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诗词就介绍到了许多国家,产生过巨大影响。中华诗词学会从创办之日起,就有域外诗词家的参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身在海外的中华诗词家也越来越多。国内一些诗词刊物,也经常刊登海外诗词家们的作品。湖北黄冈的《东坡赤壁诗词》杂志,专门辟有“广宇飞鸿”栏目,刊登很多海外诗友的佳作。古人说,有井水处有柳词。现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华人处就有中华诗词。

  研讨结束时,与会诗人、学者共同通过了《海王子宣言》,呼吁繁荣诗词创作,提高创作水平,积极推出精品力作;排除偏见,正确处理诗词和各种姐妹艺术的关系,恢复诗词在当代文艺格局中的正常地位;加强联络、加强交流,让诗词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