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以真诚有力的评论促进文艺繁荣
梁鸿鹰
//www.workercn.cn2015-01-06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大众往往是高明的评判者,批评家要善于同他们互动,避免批评自说自话,否则批评的路会越走越窄,创作的路也会越走越窄

  只要批评家以敬重之心对待评论对象,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终会得到创作者的包涵支持

  一个艺术家的心灵隐藏在他的作品中,批评要把它拉到亮处,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照亮人心、温暖世界的作用

  文艺评论映照文艺现实,参与文艺发展,以服务读者、服务创作为天职,在时代与创作进步中寻找出路、实现自身价值是评论工作者的使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要求,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的评论,真诚、勤劳和热忱必不可少,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大众满意、文艺家受益,需要评论家有坚守、能奉献、善作为。

  发现与被发现是相互的惊喜

  酒香也怕巷子深,发现与被发现是相互的惊喜。当年刘勰为求文坛领袖沈约认可《文心雕龙》,颇费一番周折,一是说他半路拦住沈约座驾,将《文心雕龙》呈上,二是说他假称售卖珍本古书吸引沈约,得到后者激赏才闻名遐迩。杰作不被发现是创作者与评论者双方的遗憾。法国作家法朗士曾经说:“敢于在杰作堆里问津的才是好批评家”,对优秀作品,迟钝和失语是最大的失职。优秀作品不由题材分量、描写人物重要与否及时间跨度决定,而是取决于作家艺术家思想是否幽微、眼光是否精巧,审美地把握世界的方式是否独特。杰作内部往往布满迷津,其幽深、邈远、复杂需倾注脑力与心智,不勤加勘探难以登堂入室。文艺评论敢于“问津”杰作的探险精神是可贵的,但如果工具、方法陈旧,感觉愚钝,真金珍宝必会视而不见,或者隔靴搔痒地只探及皮毛,要么说不到点子上,要么漏判谬判,造成遗憾。

  评论家不是天然真理在握,不能自恃手持裁决权,就随意“生杀予夺”。在作品面前,批评者是想显示学问、塑造自我形象,还是关心问题、在意创作、真诚对话,其结果天差地别。此外,大众往往是作品优劣的高明评判者,批评家要善于同沉默的大多数热情互动,避免自说自话。如果批评家只在意少数人的看法,不关心普通读者的感受,服务对象单一,认为只要让圈里人、行内人满意就功德圆满了,批评的路会越走越窄,创作的路也会越走越窄。

  批评提供的是不同于简单的知识生产和材料考据的思想成果,不限于阅读观赏感受,在明示当前文艺界发生了什么的同时,还要坦诚说出对文艺发展的看法,这就需要评论家不断提升学养水平,练就发现眼光,减少与作家艺术家在思想、境界、修养上的“逆差”。要摆脱商业法则、人情法则及陈规陋习,更不能在批评态度、批评风范上出偏差。要以扎实细致、深刻尖锐代替浮光掠影、泛泛而论,要远离浮躁,拒绝大而化之、“差不多就行了”的习气。批评家李健吾在《刘西渭是我的仇敌》一文中说,“刘西渭相信自己是一个心平气和的读书人,他拿公平来酬报字句的分量。愉快是他的心情,他不计较时间的损失——光阴一去不复返,还有比这更大的损失?他愿意做人人的畏友,假如不可能做人人的好友。他希望自己有所服役于自己至爱的理想,不顾私,因而有所效劳于私”。刘西渭是李健吾的笔名,他的这种心平气和、出以公心、忠实于理想的可贵精神值得学习。

  质疑和针砭不能丢失

  文艺评论丢掉质疑和针砭,是最大的失职。顺着创作者的心思说,拣好听的说,面对问题绕着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当老好人,不肯说真话,文艺评论迟早会让人看低,最终失去公信力。比如,文艺界存在浮躁趋利、自毁形象、创新不足等现象,评论界应勇敢地站出来把脉、挑刺、提醒,单靠网民、公众人物纠正,或者靠“读者来信”“听众之声”发声,远远不够。

  然后,面对为贤者讳、为尊者讳的老传统,在老师不能批评、亲友熟人不能批评、领导不能批评这些“踩不得、越不得”的硬杠杠面前,批评家往往左右为难,指名道姓的批评在当前文艺评论实践中很难生存。漫长乡土社会沉淀下来的鸡犬相闻、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情环境,使正常批评氛围营造起来格外困难。

  历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艺上有太多的尺短寸长、见仁见智,批评的反弹甚至会消弭正面效果,也使不少评论家左右为难。但所有这些不能成为放弃批评的理由。要让批评声音准确、及时地传达出去,必须做到两个主动,一是主动引导文艺舆论,敢于并善于发出声音,多做“剜烂苹果”的工作,对导向有问题、立场有偏差的言论,进行毫不客气的抨击;二是主动为学术争鸣、思想碰撞搭建平台,活跃学术争鸣,张扬自由评论之风,坚持文艺导向,敢于刊载那些褒贬甄别功能强、有战斗力、讲学理的批评作品,通过不同理论观点的交锋,明辨是非,激浊扬清,推动批评健康有序良性发展。

  评论家要把辨别优劣的能力提升为引导向真、向善、向美的能力,提高理论观点引导能力,带头倡导公道直言、实事求是之风。质疑是一个优秀批评家的重要特征,评论家应是鉴赏家、品评高手,同时也应具备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质疑”风度与技巧,对作品质量水平敢于有一说一,对各种倾向不良的作品,对有违创作规律的现象,对歪曲历史、丑化中国、文化虚无等思潮,要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旗帜鲜明。批评家有时最担心说不到要害,也最担心说到了“要害”,因为尖锐而与批评对象结下“死疙瘩”。但我们相信,只要批评家以敬重之心对待评论对象,言之有物,言之有理,都会得到创作者的包涵支持。

  发掘和弘扬进步价值观念

  文艺批评是另一种形态的价值传播,同样要张扬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让评论实践有助于构建民族进步的共同价值,有益于社会完善、人的进步。当年欧洲启蒙主义者对封建蒙昧的抨击,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美是生活”的现实主义思想,都曾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在价值观坚守和传播的问题上,文艺批评最不能绕道而行。一个艺术家的心灵隐藏在他的作品中,批评要把它拉到亮处,即通过独特的言说,把存在于作品中的那些有益于生活、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价值挖掘出来,让这些价值的筋骨和能量最大限度发挥照亮人心、温暖世界的作用。

  批评家往往是预料奇迹的人,修辞立其诚,将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体现在评论中,才能彰显评论的作用。满足于单纯分析文本、讲解语义,是批评的平庸与不作为。要拒绝沉溺于文字游戏,拒绝一味消费学术话语。要注重挖掘作品的思想价值、道德启示和社会意义,警惕批评滑向无效言说,成为概念垃圾的制造者,思维空转的重复者,拒绝以理论标准取代艺术标准,反对把批评与作品广告混为一谈。

  中国精神是文艺的灵魂,也是评论的灵魂,中华民族在文化发展长河中留下的传世经典,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厚独特的美学经验和理论创见,这是中华文脉的宝贵组成部分,无论办报,还是从事评论,从中都可以取到真经、找到真武器,继承弘扬中华美学传统,要根据新的时代条件,对中国文论进行创造性转化,使文艺理论评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更加鲜明。要增强理论自信,反对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剪裁具体创作实践。如果总习惯于跟在别人后面,怀疑中国价值,虚化中国历史,甚至搞“去中国化”“去主流化”,不仅文化自信难以确立,还会涣散人心。要用鲜活的文艺评论,让中国价值凸显出来,让中国精神光大起来,让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开花结果,持续增添民族进步发展的精神力量。(作者为《文艺报》总编辑)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