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抢救福建三明市万寿岩遗址、指导河北正定古城保护工作、批示加强731遗址群修护、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推动保护和抢救文化遗产的身体力行,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历史情怀和文化自觉,对全党全社会更是一种示范和倡导。珍视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我们才能把根留住、赢得未来。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根和魂。从巍巍长城到苏州园林,从三坊七巷到传统村落,各类文物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成为民族历史不可替代的见证与象征。
当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文物事业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近年来,文物保护经费投入大幅递增,一些重要文物得到抢救,文物保护执法力度不断增强,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扎实成绩。但也应看到,一些地方文物保护方式过于简单化;许多城市在开发建设中,毁掉古建筑、搬来洋建筑,城市逐渐失去个性,导致“建设性破坏”。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要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开创文物事业的新局面。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必须认识到,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文物工作者应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擦亮历史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
传承历史文脉,既要让文物留得住,也要让文物“活起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文物保护成果创造性转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就能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就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更好地传承文化、凝聚精神。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汇众智、集众力,扎扎实实地做好历史文物保护工作,书写现代文明与文化遗产相融共生的崭新篇章,为民族复兴梦想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创新的能力 | 2011-11-29 |
论文选编(三) | 2011-11-29 |
弘扬五四精神,担当历史重任 | 2011-11-29 |
以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 | 2011-11-29 |
我心中的五个湖北铁检精神 | 2011-11-29 |
“教育遗产”期待进入关注视野 | 2011-11-29 |
民营企业家应具备战略思维 | 2011-11-29 |
杨晓英: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 | 2011-11-29 |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 2011-11-29 |
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进步 | 2011-1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