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激扬文艺批评 推动创作繁荣
吕品田
//www.workercn.cn2015-04-21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强调了文艺事业的重要性和文艺工作不可替代的作用。讲话高屋建瓴,切中肯綮,是指导和引领当前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也必将对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眼下,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总书记讲话的精神,更要将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文艺工作实践之中。针对我国文艺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大力开展文艺批评实践和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文艺评价体系以至整个文艺理论体系建设,是文艺工作贯彻落实讲话精神的重要切入点,而且是最为紧要的切入点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实践主题的转换,当年的文艺评价体系有的已显出不适应,而新的文艺评价体系的建设没有及时跟上,以致体现主流价值取向的文艺批评严重缺失或失语。倒是在以“绝对自由”为实质的所谓“多元化”旗号之下,一些表现出“去中心”“去文化”和“去中国”排他性诉求的思想和实践倾向却甚嚣尘上。这在一种被特别化的“当代艺术”那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所谓“去中心”即拒绝和悖逆国家意识形态及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它将主张艺术体现国家、民族、社会、民众和集体利益诉求的思想言论,讥之为官方意识形态和文艺政策的应声虫、文化专制主义的卫道士以及僵化的保守主义、虚伪的道德主义等,异口同声地指责“文以载道”,指责“社会责任”,指责“道德规范”,指责“艺术标准”,指责“宏大叙事”,希望社会文化空间“空心化”。

  所谓“去文化”即鄙视和抛弃人类在文明化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体现人性本质的文化活动方式和人文讲究。它以“身体化”“行为化”“视觉化”“材料化”“工具化”大力张扬人的动物性和人文生活的物质性,把夸显兽性、野性、痞性的“去蔽”“自虐”“反常”阐释为“人性解放”“人权尊重”,阐释为诉诸“艺术创新”的“文化重建”。

  所谓“去中国”即无视和否定“全球化”语境中维护民族艺术生态及话语权之于维护整体国家利益和长远民族利益的战略意义和正当性。奉西方艺术理论为剪裁一切的圭臬,将西方艺术经验普遍化、人类化、中心化,却将中国艺术特殊化、民族化、边缘化。每每称颂欧美现代艺术实践的“普世性”和“先进性”,大肆赞扬和追捧那些符合或迎合西方利益诉求及文化战略的风格和类型,极力贬损坚持中华文化立场、体现中国主流价值取向的当代艺术创作,抑之为“民族主义”和阻碍文化发展的“保守势力”。

  多少年来,一些人一直张扬“反传统”,这一方面扯断了几千年延续的中华文脉,一方面助长了反对道统、抵制建设性取向的叛逆心理或乖戾性情,使得破坏主义、虚无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多元化”思想作风大行天下,唱反调、发牢骚、拆台诋毁起哄看热闹的反倒比老老实实、认认真真打桩砌墙的更有人气,“艺术革命”的风头总是压倒“艺术建设”,“讲中心”“讲文化”“讲中国”也总是不如“去中心”“去文化”“去中国”更赚眼球和彩头。今天,迫切需要激扬文艺批评,说真话,讲道理,用批评方式揭露和抵制这些消极的思想作风,同时用批评方式树立表率,将合乎艺术自身规律、合乎主流价值取向、合乎中华文化精神、合乎社会理想追求的积极因素清晰、明确地提示出来。

  文艺批评的思想底蕴和逻辑力量来自扎实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要形成支撑性的文艺评价体系以至整个文艺理论体系。为此,我们有大量的课题和工作要做。譬如,面对泛滥的自然主义创作倾向,基础理论研究需要大步跟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调整了理想观,却往往把一种抵制“伪崇高”的阶段性任务或姿态异化为一种拒绝理想的常态,将现实主义精神降解为自然主义的“写真实”。现在的一些艺术创作,往往热衷于表现生活中犄角旮旯的一些无聊琐碎的现象,把个别等同一般,把偶然视为必然,把瞬间当作恒常,忽视或拒绝对生活现象作合乎社会理想和主流价值取向的分析、概括和判断,让人们无法从中看到美好、看到希望。其实,现实主义精神不仅强调写真实,还强调典型性。今天的问题就出在缺乏“典型性”。典型是什么?典型就是通过真实可感的细节去表达社会的主流趋势,表达面向未来的主流价值取向,表达美好的理想。所以像这些基础理论问题,都需要通过深入系统的学术研究来形成清晰的思想认识。

  今天,面对国际间的多元文化激荡、文化殖民的霸权渗透、话语权的市场化嬗变和基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阐释的“多元化”等现实问题,建设文艺评价体系的首要工作就是在文艺领域大力开展披沙拣金的批评实践。在展开的评价实践活动中,只有当文艺批评能够最大程度地把握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和谐关系,并呈现立场鲜明、取向明确、义理清晰、语汇统一等特征,才显示出一种社会化评价标准的实践性存在。为此,今天也迫切需要一支有文化自觉意识、历史使命感和开拓进取精神,勇于担当社会责任、道义和理想追求,同时具有良好人格修养、学术素养和更高自我要求的批评家队伍。也需要政府积极扶持和鼓励批评实践,为批评家创造开展批评实践的精神和物质条件,同时也通过支持学术媒体为批评实践提供学术平台和理论阵地。还应加强媒体人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素质培养,以形成舆论宣传上的良好氛围和引领合力。

  开展文艺批评,构建文艺评价体系,不能靠行政命令或行政手段来实现。评价实践活动的现实展开,一方面要通过率真的批评话语,就文化立场、价值取向、公共价值、价值构成以及相关技术规范等一系列问题展开学术讨论和学术争鸣,以期在不断深入的对话与交流中谋求学理层面的共识;一方面要采取符合文化运作规律的各种操作手段,譬如通过举办表演、展览、竞赛、评选、提名和颁奖等活动积极地加以倡导或引导,或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的舆论宣传明确地表达和呈现社会化价值取向。在市场化时代,我们还需要利用市场方式在文艺领域,包括创作和欣赏、生产和消费各个环节,形成并强化符合整体国家利益和长远民族利益的引导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