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仁、义、礼、智”内外兼修的人,自然是具有人文教养的人、有气质风采的人、有人的尊严的人,这正是儒家所心仪和追求的理想君子风貌。具备了这样精神风貌的君子,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不惑”、“不忧”、“不惧”而睿智、乐观、淡定,其高贵的气质风采使其即便居于陋室也能让陋室蓬荜生辉焕发出光彩,使陋室“何陋之有?”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它以积极有为、刚健大气、理性优雅的精神特质和淑世谨严的社会人伦秩序,千百年来形塑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风貌,成为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最核心特质。
与道家、佛家、墨家、法家等其它类型传统文化相比,儒家文化具有以下一系列形象特质:
A 积极进取、刚健正气区别于道家
不同于道家的自然无为,儒家对社会人生倡导的是积极进取的态度。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养吾浩然之气”,再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儒家体现的是一种刚健进取、正气凛然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气质。
B 入世救世、责任担当区别于佛家
不同于佛家的出世解脱,儒家始终以一种饱满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入世救世,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从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儒家体现的是一种对家国天下和世间苍生的社会责任与大担当。
C 理性主义、淑世主义区别于道家
不同于道家“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的非理性主义与解构主义姿态,儒家尊崇的是“仁且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理性主义和淑世主义态度。从“知者不惑”、“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到“礼之用,和为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坦荡荡”,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儒家展现给世人的是一种清醒睿智、谦和有礼、博学优雅、仁爱坦荡、淑世益世的君子风范。
D 重礼乐、尚优雅区别于墨家
不同于墨家的“节用”、“非乐”,为了纯粹节俭而反对“繁饰礼乐”,儒家非常重视礼乐的教化作用,把诗、书、礼、乐作为成就“君子”、“士”的必要方式,特别是孔子与春秋时代早期儒家。《礼记·王制》中说,“诗、书、礼、乐以造士”,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儒士的必备功课。孔子崇尚“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诗亡离志,乐亡离情,文亡离言”,把诗、礼、乐作为人能够有尊严地立足于世并陶冶情志的基本方式和重要途径。而礼乐是以“仁”作为根本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没有仁作为基础,何谈礼乐?!所以,礼乐重要的是能发之仁心而非奢靡的繁文缛节:“礼,与其奢也,宁俭”,“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礼宁可显得谦逊固陋,也不可骄奢“繁饰”,最重要的是要能体现礼的仁爱内涵,由里及外透出礼乐教养带来的温暖、愉悦与优雅,而不是外在奢靡的形式。
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仁、义、礼、智”内外兼修的人,自然是具有人文教养的人、有气质风采的人、有人的尊严的人,这正是儒家所心仪和追求的理想君子风貌。具备了这样精神风貌的君子,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不惑”、“不忧”、“不惧”而睿智、乐观、淡定,其高贵的气质风采使其即便居于陋室也能让陋室蓬荜生辉焕发出光彩,使陋室“何陋之有?”面对简陋的生活也能够泰然乐观处之,享受“孔颜乐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更能够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高度融合自然与人文、“天人合一”的“曾点气象”,作为人生理想的生活方式与情调乐趣。
重视人文教养和精神追求,高扬人的尊严和气质风采,这是儒家区别于墨家等诸子百家的特质所在,也是儒家文化具有贵族性的重要特征。正是在这样一种贵族性礼乐文化的熏陶下,“春秋时代常为后世所想慕与敬重。春秋时代,实可说是中国古代贵族文化已发展到一种极优美、极高尚、极细腻雅致的时代”。
E 博大仁爱、境界追求区别于法家
同样,也不同于法家把社会一切诉诸于律法的冷漠性与强制性,儒家是“仁”学,以“仁”为核心,对己讲“为仁由己”,“求其放心而已矣”,肯定人人本性都具有一颗向善的、仁爱的心,后天只需自我自觉地发扬光大这一仁心(“求其放心”)即可,没有外在强制性的压力和不悦。对他人对社会则讲礼、“立于礼”;讲“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显得彬彬有礼、博大仁厚、温情关爱而不冷漠。
虽然这种“内圣外王”的“礼治”模式与法家相比过于理想、温情、缺乏实操性和公共道德底线设置,从而往往流于空想,但它凸显了人世间的温暖博爱和文明优雅,给人以向善成仁的高度信任感和轻松自在感。更重要的是,它重视“乐”,一方面讲“成于乐”,把音乐带给人的美好感受和意境作为人生的最大乐趣;另一方面讲“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期望“咏而归”的“曾点气象”,把人的生命情调、精神境界作为人生的理想追求,从而提升了人的生命价值意义。
法是理性冷峻、平等划一的,它以务实的、工具化的法治理性统一和保证了平民社会里人们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底线和平等权益,体现了公平正义,维护了社会公共秩序。但另一方面,它也是冷漠无情的,它不但无法统摄人的生命情感、道德理想、精神价值、人格情操,更无法涵盖人的精神境界追求,而这一切正恰恰是儒家所重视、高扬和追求的东西,也是儒家的重要价值所在。正是儒家这种人文价值和精神境界追求拓展了人们生活的宽度和高度,体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尊贵性,使人类文明的一切美好不被法治理性的工具化和扁平化所消解和湮没。因此,完全可以说,在这方面,儒家文化将具有永恒的价值。(作者系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回顾与展望:近三十年来中国哲学的发展 | 2010-08-16 |
齐鲁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 2010-08-16 |
儒家文化与文化创意 | 2010-08-16 |
科学理解与传承发展地域文化 | 2010-08-16 |
中国古典绘画中的哲学精神 | 2010-08-16 |
儒家思想与理想之治 | 2010-08-16 |
唐君毅论为人之学 | 2010-08-16 |
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 2010-08-16 |
“一道五德”: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新表述 | 2010-08-16 |
吴 光:“一道五德”,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新... | 2010-08-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