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www.workercn.cn2014-07-01来源:新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笔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就告诉我们,增强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必须坚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一、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优秀的禀赋特质

  特质之一是源头久远。中华文化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中孕育诞生最为久远的文化之一。“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句代代相传的民谣是中华文化源头久远的佐证。早在远古时期,以三皇五帝为代表的众多先民生活在中华大地上。这些不同的氏族、不同的部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远古文明,从初始一个个文明孤岛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从一个个文明的涓涓细流融汇贯通成中华文明的大江大河。

  特质之二是兼收包容。数千年来中华文明经历了多次危机,仍旧屹立不倒,薪火相传,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在兼收包容中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古巴比伦文明由于公元前539年波斯的入侵而烟消云散,古印度文明毁于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的入侵,古埃及文明更是由于先后经历了古希腊、古罗马和伊斯兰文明的入侵而面目全非。唯有中华文明虽历经磨难,如早期的四夷入侵、五胡乱华,到元代和清代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直至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的进入,不仅未能使中华文明中断或灭亡,反而不断赋予其新的生机与活力。

  特质之三是博大精深。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医家等各家各派百花齐放,共同促进了我国古代各门学科的诞生、发展和繁荣,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深深地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并较早产生了诸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爱礼让、以德服人,兼容并包、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智慧思想。

  特质之四是影响广大。中华文明以中国为主体,向周边扩散,形成了涵盖整个东亚,辐射东南亚的广大的中华文化圈。在中国大陆、港澳和台湾中华核心文化圈外,朝鲜半岛、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都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今天,随着中国在世界影响力的日益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随之不断扩大。

  二、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浴火重生的坚强品格

  撇开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清朝大兴文字狱、国门被迫打开后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不说,近代百年,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三次重大冲击。

  其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 ,猛烈抨击封建制度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在历史上起了重大的革命作用。但是,“五四”运动却以绝然决裂的态度反叛旧文化,向中国传统文化发难。他们对京戏、对方块汉字、对中国人的国民性,都有一些不合适的看法,都有一些过甚其辞的地方。事实证明,如果只要批判,不要继承,全盘否定中华文化传统,把中华优秀的文化遗产抛弃,就会犯错误。

  其二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于1966年的十年“文革”严重破坏了传统文化。“文革”被定性为十年浩劫,而浩劫最为深重的就是传统文化。“文革”对典籍和文物破坏仅仅是有形的摧毁,而无形中摧毁最大的是中国国民思想里对文化的推崇敬畏。这才是民族文化不可估量的破坏和损失。这种损失导致中华文明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空白,而要想完全清除“文革”带给中华民族的文化损失,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其三是当下一个时期。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改革开放的负面影响也在极大地反噬着人们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在这场洪流中一度变得模糊,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跟着资本、跟着商品进来了。 传统文化的迷失、价值观的扭曲、社会风气的恶化使一些人模糊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价值取向一度变得低俗。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党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矢志不渝,从邓小平提醒国人国门打开要防止苍蝇进来,到习近平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看到了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的希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现实影响

  一是“富民”和“共富”的思想影响。“富民”思想发端于西周初期的“敬德保民”思想。儒家学说中的民本思想即以“富民”为根本。自古以来,凡治国必先富民。“富民”被遵奉为得国之道、治国之要、强国之基,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价值。中华民族始终以建立人人平等、共享富贵的理想社会为美好憧憬。从春秋的“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没有战争”,到太平天国的 “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理想社会追求。

  二是“小康”的思想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朴素的小康社会思想源于儒家思想,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社会治理有方、百姓生活富足的国泰民安理想社会的向往。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小康社会发展战略,江泽民同志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胡锦涛同志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具体要求,都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小康社会思想基础上,逐步赋予它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

  三是“和谐”的思想影响。“和谐”思想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从《易经》的“太和”,到孔子的“和为贵”,范仲淹的“政通人和”,“和谐”思想世代相传,内容愈加丰富。儒家提出“和而不同”,其社会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和谐社会。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天地自然和谐相生的至美境界。

  四是“德治”的思想影响。三千多年前,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了一套在当时行之有效的国家治理制度。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对后世的治国理念产生了巨大影响。历经两千余载,“德治”思想日臻完善成熟,奠定了我国独有的有别于西方的国家治理模式。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强调应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将“以德治国”方略付诸全社会实践;习近平同志把“以德治国”治国方略发展到“以德兴国”的兴国方略,这些都立足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德治”传统思想加以不断升华和发展。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重要的就是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积淀之上,建立在坚实可靠的文化自信基础之上。我们必须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的丰富思想资源,凝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打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的文化根基。

  四、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应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切实增强文化自信,旗帜鲜明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细致梳理和深入挖掘,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相符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富于浓郁的时代精神,并与全人类优秀文化相汇通。要不断创新文化传播载体,在通过政策引导、舆论导向、学校教育、民间传承等形式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物质产品、文艺创作、旅游开发等方方面面。

  (作者为省档案局局长、党组书记)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