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音乐作为文化软实力、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在宣传、塑造中国梦价值理念的过程中发挥着特殊作用。音乐通过其自身独有的表现手法与艺术特质,全面生动地反映出华夏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的追梦历程。近年来,广大音乐工作者紧跟时代潮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充沛的激情、优美的旋律创作出很多人民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优秀音乐作品,生动诠释了中国梦的精神内涵。
从政府扶持到民间响应
2014年5月至10月31日,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宣传推广活动,由中国梦主题歌曲创作推广组委会遴选的20首歌曲,很多已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2014年底,30首第二批遴选出的歌曲再度新鲜出炉,为用音乐传播、表达中国梦的精神内涵与美好愿景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众多新闻媒体以不同方式推介歌曲,各地也将这些歌曲纳入“群星奖”获奖作品全国巡演活动、纳入各级文化部门组织开展的群众性文艺演出演唱曲目等。这些歌曲还陆续被纳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通过国家数字文化网以及各级服务网络进行专题推广,扩大了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认知度。
入选歌曲从各个方面诠释了中国梦的内涵。其中,由陈曦和董冬冬创作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以其接地气的内容深受观众的喜爱。何沐阳的《天耀中华》彰显大国复兴的气度,邱国栋、张天赋的《站在草原望北京》表达了草原人民对祖国的美好祝愿,王晓岭、印青的《强军战歌》表现了新时代的军威。人民是艺术的欣赏者与评判者,只有让人民感受到音乐之美,中国音乐才能完成自身的良性循环。这些歌曲贴近时代主题、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怀,提升了中国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人民群众音乐审美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中国音乐市场的迅猛发展也值得瞩目。中央电视台推出原创音乐节目《中国好歌曲》,自主研发新节目模式,首次聚焦原创作品,让音乐创作人成为主角,由传统的“造星”向“造曲”模式转型,推动新生代创作力量,重塑中国音乐的生命力与原创精神。
从个人梦想到祖国情怀
互联网时代不仅使音乐传播速度加倍,也对音乐表现技法、美学观念、制作手段等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将新的音乐技法作用于中国梦的宣传阐释,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尤其是被年轻一代接受并喜爱的作品,更成为每一位音乐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首要问题。
首先,音乐中国梦的传播与表达要注意宏大叙事与具体而微的辩证关系,以接地气的平和心态,传达出广大群众的诉求和理想,如《我的要求不算高》以民谣的形式,融入Rap等现代音乐元素,将个人梦想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通俗易懂地揭示出民族复兴与个人价值息息相关的辩证关系。童声合唱《少年中国梦》不仅贴近少年儿童学习生活,更以“少年的梦融进中国梦,中国梦也有我们的力量”,唱出祖国新一代为实现中国梦而时刻准备着的远大志向。
其次,音乐中国梦还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发挥音乐作为时代传声筒的积极作用,如《美丽中国》《最美是你》《北京时间》《孝和中国》《儿女情长》《搭把手》《老百姓的爱》等歌曲就是对“富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和谐、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音乐化阐释与解读。《海峡月光曲》则艺术性地表达出对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企盼,“美丽的梦想伴月圆”。
最后,在互联网时代,音乐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加强对海外市场的传播与输出,更要从国家战略、顶层设计、营销渠道和民族文化品牌等角度展开对中国音乐海外竞争力的对策研究。同时,我们也要发展巩固音乐本土市场,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音乐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梦,走民族化道路,弘扬中华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也正是实现音乐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让民族声音唱响世界
自1919年蔡元培提出“采西乐之特长,以补中乐之缺点,而使之以时进步”的构想开始,中国音乐人的追梦之旅已历将近百年。纵观这一历程,不难看出音乐中国梦的实现,不仅仅是单纯地产生中国民族新音乐,让中国音乐屹立于世界民族音乐之林,更涉及民族音乐的国际化发展与转型,博采众长,与时俱进,在世界文化语境中创作既有民族特色,又能走向世界的民族化新音乐。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音乐从创作内容、数字化转型、投融资、传播推广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实现全方位的升级,这也是新时代所赋予音乐中国梦的精神内涵。18世纪的欧洲曾掀起过一场“中国文化热”,中国音乐元素也大量被西方作曲家融入到创作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中国音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传播与认同,甚至为西方晚期浪漫主义、印象派乃至现代派音乐风格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参照。如今,《时间都去哪儿了》等歌曲不仅在世界华人圈引起了很大的共鸣,外国朋友也被这些歌曲所感染。
今天,中国音乐是国家文化形象的代表,是民族的精神和实力,这是一种不可替代、专属于本民族又具有普遍性的民族认同和民族声音,只有弘扬民族精神,中国音乐才能真正走出国门,获得国际认同,赢得世界声誉。
“大文论”的观念与境界 | 2012-08-31 |
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诠释中国现代性 | 2012-08-31 |
万俊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不可急功媚俗 | 2012-08-31 |
音乐新作何以偏离注意力中心 | 2012-08-31 |
语言传承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 | 2012-08-31 |
金 曼:用歌剧唱响王选情怀 | 2012-08-31 |
聚焦数学哲学前沿争论透视数学文化历史价值 | 2012-08-31 |
音乐普及:让听众由盲从变知音 | 2012-08-31 |
聚焦民族歌剧 专家热议《回家》 | 2012-08-31 |
留在时代年轮上的乐音 | 2012-0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