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回家》剧照 郭 晶 摄
赣 文
仲呈祥(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艺术理论家):江西这部民族歌剧,虽然只看了一遍,但是感受很深,我认为这部作品符合我的导师钟惦棐先生讲文艺创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审时度势,符合大势。
《回家》涉及到一个中华文化的根基问题,一个是忠,另外一个是孝。《回家》从保国、保家一直写到回家,贯穿的是一种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至今仍有生命力的道德观念。这个“道”就是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团结、人民要幸福,就这么一个道理。“德”就是要讲忠、要讲孝,实际上又是习总书记概括出的6个方面:“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东西中央提出来了,意义非常深远。《回家》实际上通过一个中国化的故事传播了一种中国精神,用了民族歌剧的形式,以情感人。《回家》就是一种乡愁。今天要提倡的爱国主义,其实是植根于爱乡村、爱故土的“乡愁主义”的。乡愁情感是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凝聚、而且文明不断档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我赞成这个戏的一个理由就是,这个戏是符合艺术规律,是以情感人的,而且生产过程当中注重了地方文化资源的最佳配置,注重了地方人才的培养,并且努力实现了音乐人才、编剧人才、导演人才、演员人才等生产力诸因素的优化组合。
整体来看,这部戏叙事流畅,相当感人,是一种有思想的艺术同有艺术的思想较好统一的作品。用更苛刻的标准来看,我有几个建议。第一个建议:这个戏客观表达出来的东西还缺乏一定的哲学高度。中华传统文化最精髓的思想在于家国一体,由小家而放射出大家,对国家统一的深情呼唤,对于祖国昌盛的热情永葆。这个戏的整个叙事,相对局限在这样一个“小家”,“大家”的这个概念的深挖还不够。 第二个建议:在叙事的演进过程当中,较多着意于事的铺陈,缺乏两三个让人过目难忘的、具有意象性的、典型的细节和它的象征物。比如,原来这个戏里面有个38坛子,是很感人的。剧中的母亲形象应该是这部民族歌剧的灵魂,是精神制高点,要赋予她一种代表祖国的既朴实又高大的形象,要更丰满,给她更多细节,更多戏。
第三个建议:《回家》的唱腔是有戏歌交融的味道,特别是有江西地方戏的戏味,这很好。建议在核心唱段、重点唱段还要下功夫。核心唱段搞好了以后,是可以流传开来的。
习总书记说,要展示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统一起来。所以可以把创作这部戏当成我们学习践行总书记重要指示的一个文化创举。
项阳(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代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我跟大家一样都被《回家》感动了,这个作品是好的,具有艺术感染力,是以民族歌剧来表现一种民族悲情的作品。这部戏的音乐有很多的追求,在整体布局上、在中间的串场、在层层的递进关系上,都做得很不错。核心人物的唱段还可以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可以让江西的特色更突出一些,要创中有循,循中有创,是歌剧,就应该按照歌剧的法则,有循;循中有创则是在循的过程中走出自己的路,这是歌剧的意义所在。
陈向红(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副司长):首先,这个戏题材非常好,顺应了两岸统一的大主题。整个戏以情来推动,让观众感觉到入戏非常深,非常感动。第二,剧本很好,以“情”来推进剧情发展,特别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这个剧本的文学功底非常好,语言非常讲究,文词很典雅。串场之间说唱词,有一点汉唐乐府的味道。我认为是近年来所看到的歌剧、音乐剧中一个非常好的本子。第三,是舞台呈现非常好。从整个舞台调动和风格把握上,张弛有度。LED等多媒体技术应用做得很好,有现代感,又特别便于今后出去巡演。在艺术创作方式上,简洁而且很有表现力,这是让我很欣赏的地方。音乐也好听,运用了很多地方音乐元素,又有一种现代流行感。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打磨成一部长演不衰的经典剧目。
黄奇石(国家歌剧舞剧院一级编剧):国家统一是我们新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用亲情写这个戏很高明,确实有动情之处。从基本的结构上,《回家》每一场戏的时间跨度都是10年,结构比较有新意,给人一种现代感。文字上写得文采飞扬。最感动的是亲情,这是贯穿全剧有冲击力的感情。男主人公台湾老兵有一句话,“思念想家回家没有罪。”这句话非常有份量。我为这个戏鼓掌,这部戏出现在新世纪,海峡两岸题材的创作难度是非常大,但是《回家》达到这个水平,我向你们祝贺,希望努力做得更好一点。
张奇虹(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我对这出戏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看完了之后一直不能平静,这个故事跟我亲人的经历很相似。想家并不是那么直白的想家,痛苦也不是直白地去表现痛苦,在这点上我很希望你们再做些加工,让“情”像流水一样自然流淌出来。从剧本上,希望把内心世界、感情细挖一下,感人的细节再多一些,可以到台湾采访、生活一段。最后,回家团聚应该把层次分开,能够有个更细致的层次,不要演成大家聚在大树下,像开会一样,这个凤尾要做好。总而言之,祝贺你们成功。还有,把它打磨得更好,到台湾去演出,在台湾我很愿意为你们搭台唱戏。
刘文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用艺术手段表现大陆跟台湾的这种特殊关系,是我们搞好这个戏的最关键一个问题。这个戏里面要抓住人的情感。怎么样把人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这里面我觉得还需要打磨斟酌,要在民间的、老百姓渠道里面寻找营养,艺术生命就在细节的真实上。这个戏主题非常好,我相信在江西这些艺术家的努力下,可将这个戏打磨成保留剧目、经典剧目,会成为一个江西老百姓欢迎,也受两岸同胞欢迎的好戏。
江东(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回家》的演出非常棒,观看时我旁边很多人在流泪,我自己也感到心灵受到撞击。这部作品在舞蹈方面,用了几段有地方特色、有自己追求的舞蹈。有一些场面、段落处理再加强一点的话,可能会让整体效果更好一些。当然,关于民族歌剧如何用舞蹈的方式来加强,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秦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关于整个戏的逻辑起点问题,我们讲的是回家,家就是逻辑起点,最后逻辑终点是需要回到家,但现在“家”是虚的抽象的,不是家乡最美好的一些东西。在逻辑上来讲,我们应该描写家乡的美好,母亲的慈爱,爱吃的腌竹笋,男女主人公青梅竹马的感情,父亲为了保护家乡走上了抗日战场一去不回,这就是很好的逻辑起点。另外,怎么将戏曲这么一个集大成的音乐形式吸收到我们创作中,怎么样把核心的音乐体现出来,我感觉民族化方面还稍有点不够。再一次感谢《回家》带来非常好的表演,希望它最后达到更高的成功。
崔宪(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这个剧本在乡情的塑造和细节上应该可以增加内涵,是否可以设计一段很有意思的歌谣?这个歌谣可以理解为一种乡音,我觉得乡情应该是一个核心。第二,在音乐手段上可以再丰富一些,可以安排一段核心唱腔。我期待《回家》上一个台阶,也对这个戏抱有美好的期望。
贾志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代所长):现在的创作重情节而不重故事,选择的情节一定要紧扣主题。同时人物的动机都不是单一的,最少有三个动机:一个主动机、一个次动机,还有一个再次动机,具备这三个动机,就带有一种可视性。
民族歌剧还要坚持民族化,整个舞台都要进行民族化。人物之间是要对话的,男主人公跟他妻子、跟他母亲要加几场心灵之间的对话,这个多重空间就是民族化。还有,就是要在舞台表现的时候,自觉遵循一些传统美学原则,比如,对于土地的眷恋一定要有一段舞蹈,表现台湾老兵如何亲吻那个家乡土地,表现他与土地不可分离的情感。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要把这出戏打造成经典剧目,成为江西的一个艺术品牌,这是我们一致的愿望。
许知俊(著名歌剧指挥):我第一次看到这部作品非常激动,觉得基础特别好,表现了善良、真爱、母爱,有高度、有深度、有震撼效果。从音乐创作的角度来看,它具有浓郁的江西特色,曲风的把握、音乐的设计恰到好处。从剧本的角度看,这是一部大胆且有想法的新歌剧,不经意地勾画出了一部经典。剧中人物挖掘得很深,始终扣住人性,有些台词让人刻骨铭心。剧本创作者捕捉到当今社会的需求,剧本的路走对了,作曲的路也走对了。这部戏里真实的故事与强烈的戏剧性交相辉映,音乐创作特色鲜明,不拘泥于歌剧的含义,而是用音乐的方式,将歌剧艺术化、故事化。这些展现了江西文艺创作的实力,让人看到了江西演艺人的新自信,江西文化的新气派,我为江西文艺人点赞、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