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科学与艺术美美与共
周飞亚
//www.workercn.cn2015-05-26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对于文艺青年来说,约翰·纳什大概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不过,如果提到电影《美丽心灵》,他们可能会立即恍然大悟:哦,就是电影里那个疯癫的天才数学家啊……

  没错,就是这个纳什,这个因为一部电影被“圈外人”记住的纳什,24日因车祸去世。那时,他刚刚去挪威领取了数学界最高荣誉之一的阿贝尔奖,在从机场回家的路上。真实的人生,似乎永远比戏剧更戏剧。

  对观众而言,幸运的是,我们不止有一个纳什。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科学大佬”们,人生经历似乎都相当精彩。2014年上映的《模仿游戏》与《万物理论》,就是两部以科学家为原型的传记电影,主人公分别是“人工智能之父”图灵和《时间简史》的作者、理论物理学家霍金。

  最奇妙的是,甚至有一些影片,与科学理论关系不大,也能让这个理论随着电影热映而走红——比如著名的《蝴蝶效应》。

  “博弈论”“囚徒困境”“图灵理论”“黑洞”“混沌理论”……这些原本高深莫测、让人敬而远之的科学名词,在电影中却变得温柔可亲,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清晰的印象。在艺术的语言中,科学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当然,科学并不是白白沾了艺术的光。其实,它们更是互相成全,美美与共。且不论科学为文艺提供了多少素材,如果不是科学的发展,一些艺术门类根本不会出现。

  工业革命和科技发展,催生了科幻小说;视觉暂留原理的发现和摄影机的发明,孵化了电影艺术;经典力学的完善,成就了造型丰富奇特的现代建筑;透镜等光学器具的运用,造就了西方写实派绘画的一批佳作……如今,人们甚至能够通过声学原理与统计学分析,创作出更和谐美妙的音乐。

  其实,科学与艺术,何需分彼此?李政道曾将科学和艺术比喻为硬币的两面,福楼拜也说过: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集。最高明的艺术,往往符合科学家所发现的自然法则——作为科学家的达·芬奇发现了人体的黄金分割比例,然后才有了名扬四海的画家达·芬奇。而最艰深的科学,也一定能从中窥探到最不可思议的艺术魅力——正如一句俗语所说的,科学家常常因为追求美的形式而走向真理。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