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民主革命时期党内巡视制度的特点及局限性
民主革命时期的党内巡视制度具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除支部外,党的各级组织都有权派出巡视员去监督、指导下级组织的工作。1931年颁布的《中央巡视条例》在附则中要求“各省各地须参照本条例建立自己的巡视制度”。第二,巡视员是代表上级组织的“钦差大臣”,具有很大的“威权”。1931年的《中央巡视条例》将巡视员视为“中央对各地党部考察和指导工作的全权代表”。
民主革命时期,由于党长期处于秘密的、地下的状态,在反对旧政权、旧体制的过程中,只有形成高度集中的组织形态才能集中全党的智慧和力量。因此,作为一个革命党,肯定会强调个人对组织、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也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来保证这种服从。民主革命时期,党内巡视良好运作的一个前提是共产国际、上级组织的决议、方针政策肯定是正确的,因此需要通过党内巡视保证下级组织忠实地贯彻和执行。相反,如果共产国际、上级组织的决策不正确,则巡视制度可能会放大错误,进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种状况在土地革命时期,特别是王明“左”倾错误时期,教训最为深刻。那么,如何保证党中央、上级组织的决策正确呢?这就需要党内民主。因此,在充分利用巡视制度优势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挖掘党内外其他监督形式,并将其制度化,使党内巡视与其他监督制度形成合力才能解决腐败、党内统一及保证中央权威等问题。只有这样,巡视制度的效果才会进一步提升。
党内巡视制度较快建立是有历史原因的
首先,党内形成的相对集中的组织形态是巡视制度生成的直接诱因。党章中有关下级组织对上级组织绝对服从的规定除了需要党的下级组织,特别是下级组织的领导成员高度的自觉外,更需要制度上的保证。而党内巡视的主要目的正是“为使上级党部之一切策略,工作计划和指导能正确的被下级党部(直至支部)接受和执行。为直接帮助下级党部确定正确的政治、组织、工作的路线和一切工作的方法”。
其次,党的各级组织内部同体监督的缺失是党内巡视的现实需求。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监督,巡视制度是在党的各级组织内部的同体监督缺失的状况下,不得不实施的一种党内监督。建党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在党内监督方面,我们比较强调组织对党员个体的监督;比较强调自上而下的监督,对自下而上的监督则重视程度一般;比较重视党的决策和执行机构建设。
再次,作为秘密的、处于地下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满足了党内信息沟通的实际需要。由于长期处于秘密、地下状态,各地党组织之间、上下级党组织之间在信息沟通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为此党通过创办报刊,要求下级组织定期提供书面报告等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但在信息沟通方面,报刊的缺点非常明显。于是,直接由上级党组织派出并对之负责的,承担收集“巡视区域内之政治经济社会及党务的各种材料”责任的巡视员及相应的巡视制度就在党内信息沟通的现实需要中建立起来了。
巡视制度在新时期的发展与完善
尽管巡视制度曾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起到过重大作用,但是抗战开始以后,这一制度却在无形中被废除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党在自身建设方面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该制度又因党内监督和反腐败斗争的需要逐步得到恢复。进入新世纪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2004年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更将党内巡视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监督制度列入其中。2007年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也明确规定“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2009年7月,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标志着党内巡视在新时期正式形成制度形态。十八大后巡视制度又得到加强。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应有“四维”操作 | 2010-01-06 |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应有“四维”操作 | 2010-01-06 |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应有“四维”操作 | 2010-01-06 |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应有“四维”操作 | 2010-01-06 |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应有“四维”操作 | 2010-01-06 |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应有“四维”操作 | 2010-01-06 |
盛克勤: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应有“四维”操作 | 2010-01-06 |
巡视工作的重点在于有效监督“一把手” | 2010-01-06 |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 2010-01-06 |
关于党群关系的八个比喻 | 2010-0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