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智慧宝库
景俊海
//www.workercn.cn2015-06-16来源:求是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充分发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今天所具有的伟大智慧,也需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积累的伟大智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和追求,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愿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要实现中国梦,既要广泛吸收借鉴今天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有益经验智慧,更要深入挖掘我们悠久历史文化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治国智慧,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新进步新进展,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为我们凝聚人心、奋力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传承创新,特色鲜明,表达更亲切、更务实,更具激励作用,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和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投死为国,以义灭身”、“以国家之务为己任”、“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数千年来生生不息,犹如一条红线始终贯穿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之中,体现了古代先贤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对民族兴亡的情怀,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民族大义的高尚气节。这种对民族前途、国家命运的高度关切,将个人理想与天下理想合一的精神追求,揭示了中华文化的主流导向和中国精神的基因。这种家国情怀,深深地勾勒出国家兴盛、民族富强和百姓幸福这一贯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绵延不绝的精神主线,既充分展现出中华文化自信的恢宏气度,又折射着华夏儿女内心深处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还凝聚着振兴中华的文化血脉。这自然而然地给作为国家梦、民族梦和人民梦相统一的中国梦提供了丰富的价值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中华儿女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也成为炎黄子孙舍小我、为大义、图民族腾飞的力量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有益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善于创新、不断创新的民族。我国儒家经典《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变则通、通则久”的奋斗精神,《语录》中“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自觉自信,这些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表现,又经过长期积淀和传承,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精神元素和因子,塑造了中华儿女典型的文化心理和性格特征,更赋予了我们民族不畏艰险、百折不回、奋发图强的创新奋斗精神。这就启示我们,必须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创新”、“实事求是”、“革故鼎新”这些文化基因,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走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的道路,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打破条条框框限制和教条主义束缚,坚持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道路,坚持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的道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为我们和平发展、早日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深刻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实现中国梦、走和平发展道路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关于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传承,关于“和为贵”、“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等表述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同社会理想和开放兼容性质的生动表达。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始终追求和平、和睦、和谐,崇尚“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理念。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些文化精粹启示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不会否定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梦想,不会威胁和损害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是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亲、诚、惠、容”的四字箴言,是我们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方针。这也真切地反映了中国的发展是一种和平、文明的发展,是一种承认文明差异的共存性发展和包容性发展,最终将促进实现“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中国梦的实现,与各国梦、世界梦命运相关,心意相连,是和平之梦、共赢之梦的实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以民为本理念,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推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动力之源。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以民为本,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一系列重民、富民、贵民的思想,主张治国须利民、裕民、养民、惠民,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这是以民为本理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语境中的体现,其全新的现代表达就是受人民所托,忠人民之事,对人民负责,让人民幸福。这些优秀思想在当前的集中反映和彰显,就是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梦,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和动力源泉的梦,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梦。人民幸福是中国梦、民族梦、个人梦的聚集点,决定了梦想追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这种追求的内在契合性,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既要靠发挥人民主体性去实现,又要以民为本、为人民造福,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奋斗。这就决定了人民群众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进取精神、创造热情与顽强毅力,会迸发出无尽的创新创造激情以应对种种艰难困苦和严峻挑战,会焕发出不竭的伟大力量来助推中国梦的实现。(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