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1938年5月,中国的全国性抗战已经进入到第10个月。淞沪会战失败和台儿庄大捷,使国民党内出现“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在共产党内,也有人寄希望于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忽视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为了驳斥“亡国论”“速胜论”,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用九天时间写下《论持久战》这部不朽的军事著作,第一次将持久战问题系统化、理论化。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深刻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这些特点“规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他准确预见抗日战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并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论持久战》对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做出清晰描述,回答了国内外反法西斯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成为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指导纲领。
1940年是国际法西斯势力最猖獗的一年,欧洲大半沦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陷入低潮。在历史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以高瞻远瞩的持久战思想,将国共两党思想统一起来。八路军实施战略机动,挺进冀中南和山东等地,牵制大量日军,粉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使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1940年夏,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长达五个月的重大战役,有105个团参战,史称“百团大战”。当时,日军开始推行所谓的“囚笼政策”,控制华北交通线使日军占领区向抗日根据地构成网状的“囚笼”。八路军总部决心在华北敌后发动一次大规模的交通破袭战,作战目标首先指向处于“囚笼”中心的正太铁路。1940年8月20日夜,一颗颗红色信号弹划破夜空,百团大战第一阶段——正太铁路交通破袭战打响,晋察冀军区、第129师、第120师在八路军总部副总司令彭德怀统一指挥下,迅速扑向正太铁路和日军的车站、据点,战斗于9月10日胜利结束。
“百团大战”第二阶段重点攻占抗日根据地的日伪军据点,作战中东团堡战斗打得最为激烈。担负攻坚任务的第1分区3团,是一支敢打敢冲的红军劲旅,被称为“老三团”。9月22日晚8时,“老三团”官兵在团长邱蔚的率领下,向日军据点发起猛攻。日军疯狂抵抗,甚至施放毒气。
1941年1月24日,百团大战宣告胜利结束,八路军仅在百团大战的前三个半月期间,就毙伤、俘虏日军两万多人,摧毁据点2993个。百团大战引起国内外的巨大关注。蒋介石向朱德、彭德怀发来嘉勉电:“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新华日报》《大公报》《新蜀报》《新民报》等报刊竞相刊载百团大战的消息,纷纷发表社论。苏联《红星报》发表评论指出:“中国人民进行独立战争至最后胜利之决心仍然强固,不可动摇”。
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日军华北战略腹地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性战役,在军事上,巩固了华北抗日根据地,并迫使日军进一步从正面战场抽兵对付其后方的抗日力量,从而策应了我正面战场作战;在政治上,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抑制了国民党内对日妥协的倾向;在国际上,拖住了侵华日军的后腿,致使日本暂时取消“南进”计划,把恢复华北的“治安”作为其当务之急。(作者系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抗战胜利: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 2010-09-03 |
照耀抗战征程的灯塔 | 2010-09-03 |
民族危亡关头的中国共产党 | 2010-09-03 |
伟大的胜利 深远的影响 | 2010-09-03 |
《中国抗日战争史》编写过程及特点 | 2010-09-03 |
《中国抗日战争史》“总论” | 2010-09-03 |
中华民族解放的先锋 | 2010-09-03 |
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 2010-09-03 |
在铭记历史中奋力实现强军目标 | 2010-09-03 |
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启示 | 2010-09-03 |